•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南京大屠殺80週年:歷史之鮮活,在於世人銘記

2017-12-13 08:2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瑪喬麗威爾遜加雷特覺得匪夷所思:時至今日,竟仍有人試圖否認中國城市南京80年前經受一場大屠殺。

  瑪喬麗是南京大屠殺見證人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的次女。

  “耶魯大學圖書館收藏了我父親的信件,清清楚楚地證明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戰後(對日本戰犯)的東京審判,父親作為證人提供了證據和證詞。”

  【生於斯,見證血腥】 

  如果不是出自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羅伯特威爾遜或許可以算作南京人:他1906年10月5日在南京出生。

  他16歲回美國,先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醫學院,學成後帶著新婚妻子重返南京,1936年1月至1940年8月在金陵大學鼓樓醫院任外科醫生。

  日軍1937年12月進攻南京,威爾遜讓妻子帶著半歲大的長女離開,自己留下,與其他一些西方人組織國際委員會,設立難民安全區,庇護南京市民。同時,他用文字記錄日軍暴行。

  他1940年返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休整一年後加入美國軍隊,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回到家人身邊。

  説起父親,瑪喬麗不禁哽咽:“他目睹日軍的暴行,同時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盡力救治那些遭日軍傷害的平民。他日以繼夜做手術,極少休息。這些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壓力)。”

  【留史實,收穫感念】 

  “父親在1937年的信件中對我的母親和祖父母描述這一切,但他1940年回到加州後不願再對其他人提起……他想擺脫這一噩夢,作為一名醫生、丈夫和父親回歸普通生活。”

  父親生前從沒有親口對瑪喬麗説過南京的慘劇。依照女兒的理解,“我想他不願意提起這段經歷,是因為太可怕了。”

  中國人、美國的華人卻想讓更多的人記住威爾遜醫生。

  11月12日,加州阿卡迪亞市舉行威爾遜醫生紀念碑落成儀式,瑪喬麗帶著弟弟和兒孫一起參加。那之前,兒孫們看紀錄片,了解一些先人事跡,卻沒有切身感受。

  紀念碑落成儀式,600多名華人在現場迎候,向威爾遜醫生的後人表達感激和敬意。“那一天對我們全家是非同尋常的一天。現在我們在家裏還總是談論這些事。總有人捧著鮮花去紀念碑前祭奠我父親。”

  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聯合會主席劉祥説,威爾遜是中美兩國共同的光榮,他的事跡值得永遠銘記,而知恩重義是華人的傳統美德。

  【真英雄,人性偉大】 

  劉祥説,英語有一句話:“歷史之鮮活,在於世人銘記”(History lives when people remember)。所以,劉祥認定,“追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是世人的歷史責任。”

  “他在世的時候總是教導我們愛別人,幫助別人,”瑪喬麗在父親的紀念碑前告訴記者,“我們姐弟三人都視父親為英雄。”

  瑪喬麗希望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南京曾經發生的一切。12月1日,瑪喬麗受邀在阿卡迪亞一家社區俱樂部演講,現場有70多名聽眾。她問: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大約一半人舉手。

  “雖然他們都沒有聽説過我父親,但是看到現場有這麼大比例的民眾聽説過南京大屠殺,我很驚訝,也很開心。”於是,父親在南京的經歷,瑪喬麗從頭講起。人們靜靜地聽著,她講完時,“他們紛紛站起來,過來與我握手、擁抱,與我合影,對我説‘謝謝’。”

  她對新華社記者説:“80年過去,我們還是要向年輕一代講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講述南京人的苦難,講述日軍的暴行,講述我父親這樣的人的事跡,要讓他們明白人性可以很偉大,明白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高山)(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