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也可以是社會治理的“繡花針”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提起自己居住的家園,最讓紫荊新苑居民感到驕傲的,是小區中心花園優雅的葡萄藤長廊和熱鬧的“點讚廣場”。這裡的歡聲笑語和鄰里情誼,是居民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積極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見證,是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充滿活力的居民自治新時代的見證。如今的錦繡生活,正是由“黨建”這根繡花針織就的。
“小會議,大能量,齊人心”
紫荊新苑小區位於上海黃浦區五里橋街道,20世紀末期,體現上海基層自治成果的“三會”制度便起源於這裡。走進中心花園,一個美觀清幽的葡萄藤長廊映入眼簾,給整個小區增添了不少浪漫氣息。
居民陳月芬告訴記者,一年前,葡萄藤長廊年久失修,頂上的橫樑風化腐蝕嚴重,存在安全隱患。而現在,這裡煥然一新。促成這件美事的,不是房地産開發商,不是物業公司,而是一次小小的議題徵詢會。
在紫荊新苑小區召開的2016年議題徵詢會上,居委會幹部、街道幹部和居民會集一堂。居民代表徐永寶提出,希望能為葡萄藤長廊安裝玻璃遮擋板。他的建議雖然沒被採納,卻引發了一場長廊改造大討論,並形成一份完整的報告,交到後面召開的聽證會。聽證會表決通過後,紫荊居委會黨總支組織聯繫社會力量與居民們共同發起了一個眾籌項目。兩個月時間,一個全新的葡萄藤長廊出現在中心廣場。
什麼樣的議題徵詢會,竟有這麼大能量?
“它和民主懇談會、監督合議會並稱‘前三會’,這是我們‘三會’制度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成果。”五里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潘燕兵介紹,“近年來在黨建引領下,不斷深化‘三會’制度,形成‘三會配三制’機制,即聽證會配套公示制,協調會配套責任制,評議會配套承諾制。同時,在居民區的自治實踐中總結實施了‘前三會’,即在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的前置階段,增設了議題徵詢會、民主懇談會、監督合議會,完善了自治議題形成機制、溝通協商機制及民主監督機制。”
在上海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市委堅持把加強基層黨建作為主線,按照“組織有活力、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的要求,使之成為凝聚千萬市民、推進城市發展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實踐的標準沒有低於這樣的預期,如今上海無數的大街小巷,動人的故事每天上演。
“居民的小事,我們的大事”
敬老服務最能感知一個城市的“溫度”。紫荊居民區黨支部得知,幾戶人家出現老人起夜時摔倒的情況,這一問題很快便上到“前三會”的桌面上。幹部們在廣泛聽取老人們的建議後,與居民及社會組織充分溝通,共同籌款並計劃使用部分黨組織服務群眾的經費,為所有75歲以上有需要的老年人安裝小夜燈和衛生間安全扶手。
“可是每家的戶型不一樣,傢具擺放也不一樣。這扶手能統一安裝嗎?”記者問。
跟隨紫荊居委會黨總支書記馬驥,記者走進幾戶居民家中,看到有的家庭安裝的是折疊式把手,有的是單把式,有的是落地式,都是根據各家不同的情況設計安裝的。
有付出,就有收穫。馬驥告訴記者,老人們得知居委會這一行動後,主動提議簽訂安裝免責協議書。居民主動為居委會減輕壓力,讓居委會黨總支副書記陳彥香非常感慨:“我們把居民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居民就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家人。”
在上海的社會治理實踐中,黨建是引領社會治理創新貫穿始終的一根“紅線”。這裡的黨建工作精細如繡花針,在它的穿梭引導下,居民區黨組織、社區居民、社會力量緊緊團結在一起。
在居民區“雙報到”黨員張祖嫣看來,黨建活動“在職黨員‘十個一’行動”,包括關心一名樓內老人,上好一堂社區微黨課,參與一次居民議事等,已經成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潘燕兵説,“我們在居民區宣傳推廣‘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的理念,就應該讓居民的態度和想法有價值,讓居民的需求真正落到實處。”
下午,老人們剛剛接回放了學的孫子孫女,便一起迫不及待地涌向“點讚廣場”、乒乓球房、羽毛球場。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歌聲伴隨葡萄藤蔓在風中輕吟——基層黨建工作的夯實與創新,正為這個大都市的新時代不斷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