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日本專家“揭短”自衛隊奪島戰死穴:火力嚴重不足

2017-12-05 08:54:00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參考消息網12月5日報道 日本《軍事研究》(2017年7月號)刊發了日本著名軍事專家文谷數重所著的《自衛隊奪島作戰死穴》一文,現摘編如下:

  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兩棲作戰旅團(即以陸上自衛隊為核心組建“陸自海戰隊”)一直在緊鑼密鼓地編練過程中,預計在2018年成軍。這支部隊以“島嶼奪還”為作戰目標,擁有3000人的規模(轄3個聯隊),裝備52輛美制兩棲戰鬥車。但是自衛隊真的擁有設想中的兩棲作戰能力嗎?回答是相當困難。

  眾所週知,部隊在登陸過程中十分脆弱,要攻佔敵人嚴守的海岸,必須具備相應的火力。其中,艦炮射擊是登陸戰傳統的火力支援手段,在這方面,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的日本雖具備基本能力,但能夠有效投入作戰的艦艇和炮彈數量仍顯不足。一旦敵軍抓住機會反攻,登陸戰將以失敗告終。

  支援艦艇數量不足

  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的水面艦艇數量本來就捉襟見肘,其中大部分是驅逐艦,僅不足半數艦艇搭載了火力較強的127毫米口徑艦炮,且加上即將服役的“朝日”號驅逐艦也不過18艘。如果算上尚在建造中、未下水的艦艇,也只有21艘。還有部分艦艇只裝備了76.2毫米口徑的艦炮,無論火力還是射程都無法滿足對地火力支援之需。要知道海上自衛隊的職能是遂行水面戰,不可能將全部戰力用於支援登陸作戰。雖然“14中期防”提出要“建造遂行水面作戰的小型戰鬥艦”,但後者目前情況如何、是否裝備了大口徑艦炮尚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即使是投入登陸戰的艦艇,也無法集中精力實施火力支援。如前所述,日本海自理論上雖有18艘艦艇可供戰時出動,但不可能專職實施登陸支援行動。由於裝備大口徑艦炮的艦艇無一不是高性能的尖端艦艇,特別是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金剛級和愛宕級防空驅逐艦的首要職能是防空反導,其他艦艇也須同時執行反潛行動,這就要佔用大約6艘艦艇。此外還牽涉到裝備可動率的問題,在18艘艦艇中約有三分之一處於維護保養或投入其他方面,因此真正能夠為登陸戰實施火力支援的艦艇至多只剩6艘。

  火力支援效果欠佳

  當然,海自裝備的上述18艘以外的艦艇並非不能參加登陸支援行動,必要時搭載小口徑艦炮的艦艇也可參加,但這些艦艇的主炮威力不足,只能在支援任務中充當配角。“宙斯盾”驅逐艦雖能在遠距離發射射程約100公里的制導炮彈(這種制導炮彈並不常用)實施精確打擊,但只可對判明方位的目標予以打擊,而無法在登陸部隊前方製造掩護彈幕,也無法對突然出現的目標進行火力壓制。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由區區6艘裝備127毫米口徑艦炮的艦艇對登陸部隊實施火力支援,實際上只能支援一場營級規模的登陸戰。其中3艘分別為各戰鬥連隊實施火力支援,作為連級配屬艦而存在,其餘3艘則作為預備隊。

  配屬艦的作用在於提供直接支援,在步兵進抵目標海岸前持續對敵海岸防禦力量實施射擊,並在部隊登陸後將彈著點向島嶼內陸延伸。登陸部隊一旦遭遇敵軍抵抗,配屬艦艇應及時對指定目標實施火力壓制,進行定點射擊和破壞(同時提高射速)。

  其餘3艘預備艦艇的職責主要是根據上級命令壓制發動反衝擊的敵部隊,或以猛烈炮火打擊敵堅固沿岸陣地。當然,在未接到上級特定命令的情況下,也可相機對敵進行持續火力覆蓋,使其無法離開掩體、塹壕或裝甲車輛,從而限制敵火炮和其他技術兵器發揮效用。

  主炮數量捉襟見肘

  海自的問題在於,因大口徑艦炮的裝備數量有限,很難做到不間斷地實施火力支援或炮火覆蓋。海自的現役驅逐艦每艘僅裝備1門主炮(只有2艘旗風級通用型驅逐艦分別搭載2門主炮)。隨著戰後水面艦艇導彈化趨勢的發展,以及為了突出對反潛防空作戰的重視並提高射速和命中精度,海自艦載火炮數量持續遞減。此舉導致多個負面結果:一旦唯一的主炮停止射擊(比如主炮發生故障),火力支援就會暫停。另外,在艦艇調整航向過程中會出現射擊視線被遮蔽的情況,也會導致短時間的射擊中止。此外,1門主炮無法攻擊多個目標。曾經的戰列艦除了主炮還裝備了多門副炮、高角度炮等多型艦炮,既可射擊指定目標,也可對自身確認的陸上目標實施自由射擊,還可應對突然出現的敵機或高速艇。但是當今的軍艦無法勝任這樣的任務,雖然射速大幅提高,但火炮數量只有1門,無法對多個目標實施攻擊。一旦敵反艦導彈或高速艇接近,主炮不得不先去迎擊最迫近的威脅。

  與其使用現行的1門高射速炮,不如以往裝備的2門中射速炮的火炮配置模式更管用。當然從現實來看,主戰艦艇難以再增加艦炮數量。如果這樣做,勢必會增加建造費用和艦員數量。隨著船體的大型化,艦艇運用和維護成本也會提高。目前能做的就是將127毫米口徑艦炮安裝到之前裝有76.2毫米口徑艦炮的艦艇上以減低成本。

  炮彈儲備明顯不足

  很少會有人考慮到海自艦艇缺乏炮彈的問題。由於艦艇搭載的炮彈數量為軍事秘密,因此外界只能對此問題進行推測。海自現役驅逐艦的主炮載彈量大概在700至1000發左右。根據《海上自衛隊艦船1952》數據,退役驅逐艦“春風”號擁有3門主炮,每門艦炮搭載150發炮彈,總共450發,退役的“村雨”號每門艦炮搭載350發炮彈,總共1050發。從絕對數量來看,每艘艦艇攜帶700發炮彈並不算少,但是只有6艘艦艇能為登陸部隊擔負火力支援任務,以射速每分鐘4發計算,3小時即可將炮彈耗盡。如進行低速間歇式射擊,火力支援時間雖可適當拉長,但在恐怕仍不足以支援登陸部隊完成“奪島”任務。

  從第一波登陸部隊出發,至登上海灘鞏固橋頭堡這個時間段內,艦艇火力支援還能勉強維持。可是一旦在海岸附近的戰鬥遲遲不能結束,艦艇就將陷入彈藥不足的困境。敵方即便沒有強大的技術兵器,也可依託堅固防禦陣地實施作戰並保持士氣。太平洋戰爭期間的塔拉瓦登陸戰期間,由於無法有效壓制對手區區一挺重機槍的火力,就導致登陸行動一度陷入停頓狀態。一旦艦艇炮彈耗盡,就只能將火力支援任務交由以對空警戒為主要職能的“宙斯盾”驅逐艦了。

  不僅如此,戰時在海上維持彈藥補給也是一大難點。通過補給艦補給並不現實,理論上雖可依靠補給艦進行彈藥投送,但補給艦的效率低下,登陸戰期間又很難做到一定時間段內按照一定線路在海岸附近航行。唯一切實可行的方式是通過運輸直升機進行補給。但問題在於,數量有限的運輸直升機此時的當務之急是保障登陸作業器材的投送,恐難以抽調用於專職彈藥補給。而且,即便得到炮彈補給,要收納並配發彈藥也費時費力。在飛行甲板上堆積如山的彈藥需要以人力輸送的方式才能補充到位,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

  炮彈不足的窘境在戰鬥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可能對兩棲登陸作戰的戰局産生致命的惡劣影響,特別是在灘頭陣地剛剛構築形成但支援炮兵尚未登陸之前。敵軍一旦在此時發起反攻,沒有火力支援的登陸部隊將十分危險,至少會損失一部分先頭部隊。因此,登陸作戰的遂行須以確保制海空權為前提,否則這樣的戰鬥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者/katan)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