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征程】幹部領好路 老鄉邁開步
核心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發展能力不足,往往是因為“志”和“智”上有短板。山西在脫貧攻堅上始終堅持幹部帶著老鄉幹、精準發力多策並舉、“三鏈”協同補短板,以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帶動貧困戶,既扶貧,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實現“土疙瘩”變“金疙瘩”的脫真貧、真脫貧。
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就是要管當前、管長遠、管思想、管技能。缺了“志”和“智”,脫貧成效既不穩固,也不長久;離開扶貧實踐談扶志、扶智,則容易陷入“清談”,動員不了群眾,達不到攻堅效果。推動扶貧同扶志、扶智更好結合,面臨哪些挑戰,又有何辦法?山西用自己的扶貧實踐給出了答案。
“等靠要” 該咋辦?
地處黃河岸邊的永和縣,是山西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窮到什麼程度?全縣79個行政村,只有1個不是貧困村。沿黃河的閣底鄉、打石腰鄉、南莊鄉、交口鄉,貧困發生率高達53.59%、49.68%、49.57%、45.72%。而國家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要低於2%。
一位省裏來幫扶的幹部感嘆,這裡與其説是深度貧困縣,不如説是極度貧困縣。永和縣副縣長周宏告訴記者,永和是黃土高原墚峁殘垣溝壑區,春旱夏澇,基礎設施底子薄欠賬多,2016年才通了高速路,“最要命的還不是地域閉塞、條件艱苦,而是思想保守。”
80後張瓊是省委組織部派到閣底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她今年4月10日駐村,當月29日第一次主持村民大會,確定産業發展目標。“大會上,問養雞怎麼樣,沒人説話。問養牛,總算看到有群眾眼裏閃光芒。”一心要幹出個産業來的張瓊發現不少難題:村集體沒收入,村幹部有畏難情緒,怕出風險擔責任,老百姓一看管事的是個女娃娃,不少人心裏犯嘀咕。
初生牛犢敢闖敢幹,張瓊挨家挨戶到府做工作。最終敲定省科協扶貧項目出資65%,貧困戶出資35%,購買西門塔爾牛搞養殖,三年內牛不許賣,收益全歸貧困戶。隔年産崽每只牛犢養三四個月就可賣到5000元左右。
有的人開始答應了,簽了合同,後來又反悔了,反反覆復好多次,最終敲定了35戶。外出買牛那天早上5點多,張瓊還沒起床,聽見有人咣咣敲門,原來有一戶人家最終拿定了主意,趕來交錢了。
6月9日,36戶貧困戶的36頭牛經過1000多公里行程,終於從和順買回來了。新的忙碌又開始了,每天早上6點多,張瓊去各家各戶看一遍牛。現在,養牛合作社有兩頭牛已經配種成功。貧困戶張二虎受了鼓舞,父子貸款又買了9頭牛,共有11頭牛。明年6、7月份産牛犢,按生6隻計算,也有3萬元收入。
張瓊領著記者去看了看張二虎家的牛圈,張二虎趴在墻頭上,喜滋滋地説:“養牛這個買賣能做,張書記人真不賴。”
脫貧攻堅,有人抱怨貧困戶“等靠要”,張瓊卻換了個腦筋,光抱怨沒用,幹部要帶著老鄉幹,激發出老鄉的幹勁、志氣,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才能改變。
臨分別,張瓊告訴記者,最近村裏爭取到了省科協食用菌大棚項目,種了1畝羊肚菌,趕春節上市,有望增加集體收入6萬多元。
缺“動力” 怎麼補?
遇上一些貧困戶“蹲著曬太陽,等著送小康”,該怎麼辦?
山西省扶貧辦主任劉志傑認為,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是因為內生動力不足。但怪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就好比問“怎麼現在還有窮人”。搞反了,正是因為內生動力不足才需要幫扶。幫扶不是給錢給物,關鍵是點燃內生動力。貧困戶內生動力足不足,關鍵是要看各級幹部幫扶的動力足不足。要用幫扶工作的精準度,提升群眾的滿意度;用幹部幫扶的責任感,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為此,山西對貧困群體分類施策,打通扶貧與扶志、扶智,按邏輯順序全流程分解,確保具體化可操作。
劉志傑介紹,要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五個有”: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會做、有錢能做、有人幫做。重點是實施開髮式幫扶,開發智力,提升技能,一切圍繞産業和就業去努力。而針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體,要通過社會保障、政策兜底實施幫扶,也要確保“五個有”: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居有所安、難有所幫。
劉志傑強調,針對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措施,精準發力,一策為主,多策跟進,綜合施策。他舉例説,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貧困群體,政策體系構架基本上能用“養老保險+”的概念形容。加什麼呢?除普惠政策的養老保險外,疊加“三農”普惠政策、扶貧特殊政策。還有針對困難群體的優惠政策,包括三保險三救助、危房改造、移民搬遷、殘疾人五保戶供養等,都是通過綜合施策解決問題。
為激發幫扶動力,山西省委組織部、山西省扶貧辦共同舉辦四期全省駐村幫扶工作隊長和農村第一書記示範培訓班,幫助1000多名幹部解決不會幹不想幹的問題,引導幹部學會用心用情用力,實現同貧困戶貼心交心暖心。
其實,貧困戶難就難在從零起步。南莊鄉郭家村村民白芳平架不住駐村第一書記邢志偉的勸説,貸了5萬塊錢扶貧貼息款,養起了三黃雞。他説:“以前沒有養過雞,不敢養,後來試了幾次,感覺可以。”現在一年下來,出欄了1萬隻雞,市場供不應求,每只雞利潤4—5元,總算找到了脫貧産業。
看貧困戶邁開了步子,幫扶幹部更是擼起袖子甩開膀子。白芳平養雞長了志氣,自己琢磨著上規模,想再蓋一個養雞棚,這也給邢志偉添了信心。他説,在第一批10戶貧困戶的基礎上,馬上再啟動15戶貧困戶發展養雞。他計劃在飼料、屠宰、雞糞無害化利用上想辦法,拉長産業鏈,提高附加值。
看著白芳平的笑容,邢志偉的鬥志滿滿。永和縣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子,正迅速發生變化,通信塔、光伏、移民新居、紅棗加工合作社一一進駐,幫扶幹部們用村容村貌的改變,調動起貧困戶脫貧的志氣和志向。
“犯懶病” 如何治?
“因為一句話,把我帶進一個平臺,也帶動了我成長。”隰縣陽頭升鄉青宿村37歲的王平回想脫貧走過的路,感慨萬千。
王平小學文化,身無長技,早年外出闖蕩,屢屢碰壁。回鄉後找不到致富路子,整天沉溺網遊,後來母親查出癌症,更是擊垮了他,“每天除了打遊戲,什麼都不幹,近乎自暴自棄”。而令他改變的那句話,是隰縣縣長王曉斌在電商扶貧培訓班上講的“與其打遊戲,不如賣東西”。
隰縣在玉露香梨品牌、物流、儲運不斷夯實的基礎上,以電商孵化基地和培訓基地為支撐,以期實現農産品“溢價”致富、解決未來産量激增後的“賣貨難”問題。
隰縣電商扶貧培訓基地負責人程賢忠説,所有參訓學員首先做基礎調查,讓有衝勁、有頭腦、有網際網路基礎的去幹電商。電商孵化基地幫著挖掘網貨,匯聚物流、包裝、金融等要素,培訓基地教會怎麼賣出去,怎麼發展客戶。
自從幹了電商,王平“幹不了重體力活”的“懶病”沒再犯過。“每天都是忙活到晚上10點多才吃飯,最多一天賣了60件玉露香梨。”王平自豪地説,“每天手機叮噹一響,就知道又進錢了。電商培訓太重要了,打開了一扇致富門。”
“貧困戶的‘懶’實質上是一種有勁兒不知往哪使的無奈,只要將他們的愛好和興趣變成技能,就能激發出無限的內生動力。”劉志傑説,“山西在産業扶貧上始終堅持補短板思維,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構建脫貧鏈,通過‘三鏈’協同推進,防止扶企不扶農、扶富不扶貧、産業不帶貧。”
王曉斌介紹,培訓基地一年內開班培訓21期、電子商務大講壇4期,覆蓋5400余人。全縣共建立1140個電商創業團隊,2016年電商銷售額達1.13億元,其中扶貧銷售額1771萬元,玉露香梨地頭價格每斤高出原來1.5元,果農直接增收4500萬元。
下一步,培訓基地的發展路子更明確:40歲以上的貧困戶做基地,搞種植生産;40歲以下、文化好點的,進運營團隊做客服,文化差點的,可以在加工車間做産業工人和幹銷售,把“土疙瘩”變“金疙瘩”,用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打動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