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 輝煌十九大]潘建成: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訪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這不僅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也是包括區域發展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追求的目標——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是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針對區域協調發展新特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在哪?如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與産業體系建設的有機結合?針對這些問題,經濟日報 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了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對於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有何重要意義?
潘建成: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不僅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也是包括區域發展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追求的目標。
從公平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這也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我們必須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具體到區域發展上,就是要統籌協調,推進平衡發展,努力縮小不同區域之間的差距。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要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不能只謀“一城一域”,而要下好全國一盤棋,對不同區域因地施策,嚴格區分優先發展、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使各地發展更符合主體功能區的發展要求。
記者: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在哪?
潘建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因此,新機制的“新”,應體現在發展理念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同樣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機制的“新”,在於不搞“一刀切”,而是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強調取長補短、精準定位、區別發展。例如,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要加大力度支援其加快發展,對西部地區要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這種不同定位,也表明我們對區域協調發展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新機制的“新”,還體現在重視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這是千年大計,是化解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舉措,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要舉措。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還提到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對於進一步利用好海洋資源,統籌內陸、近海和遠海各種資源,提升在海洋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如何更好發揮城市群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潘建成:世界經濟的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發展的歷史。一般來説,城市發展快的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水準也越高。當前,全球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是城市群的發展。
從發展經驗看,城市群的快速發展,可以高效地形成産業集群,為創新打下良好基礎;可以促進人才、資訊、技術等生産要素更加高效地流動;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未來,要發揮城市群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從全國一盤棋的高度,分析不同區域城市群發展的經驗教訓,使區域的協調發展更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要求。
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減少“有形的手”的干擾。
三是要充分發揮城市的整體功能佈局,謹防過度依靠房地産開發實現城市發展,導致城市群建設淪為“造城運動”。
四是要加快推進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使資源要素配置更符合不同城市發展的需要。
五是要加快打破行政區劃邊界,使城市群內不同城市之間更多依靠經濟紐帶形成連片發展格局。此外,還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群發展經驗教訓,及早預防和治理城市群發展中的“大城市病”。
記者:如何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與構建産業體系有機結合起來?
潘建成:産業發展與區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不同,發展所依賴的産業也就不同。有些産業在某個城市發展迅猛,但這並不意味著別的城市可以照搬照抄。因此,我們必須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於促進不同區域發展的針對性舉措。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這是因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很難完全依靠西部自身的力量。這就需要加大中央財政對西部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同時,要提升西部地區的造血功能,下大力氣加強西部地區人力資本的培育,加強東部與西部的資源優化整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東北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目前東北地區受計劃經濟的影響比較深,體制機制變革相對比較滯後,市場化程度和東部不少省份相比有差距。因此,在東北地區要堅持深化改革,改變過去相對滯後甚至僵化的體制機制,通過制度環境的變化帶動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環境改善,使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當前,東部地區的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成本相對較高,而中部地區仍然具有較強的優勢。因此,中部地區應該抓住東部地區産業轉移的機遇,承接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
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這意味著東部地區要更加注重創新引領,要完善創新環境,提升創新實力,尤其是要努力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力爭取得突破,要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要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總之,在推進産業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對於不同區域的定位,堅定不移地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真正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經濟日報 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