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個“扶貧老闆”的“不忘初心”

2017-11-02 13:30: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一個“扶貧老闆”的“不忘初心” 

  在貴州創設“秀水五股”扶貧模式的民營企業家王偉記事 

   

  王偉(紅上衣)在秀水村施工工地,與村民們在一起。採訪對象供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王偉創設“秀水五股”扶貧模式的故事,啟示民營企業家如何“不忘初心”,如何在精準扶貧中提升企業與人生的價值 

  “聽黨話,跟黨走,感恩回報社會、奉獻社會,是我的人生信仰。”

  “改革開放的初心是什麼?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更多人共同富裕,但很多人富起來就忘掉這個初心了。”

  “要説我為什麼對扶貧這樣上心,除了致富思源的覺悟,先富幫後富的初心,很重要很重要的還有一條:我真心認為,積極參與精準扶貧是民營企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這個常説“初心”,認定“扶貧就是機遇”的民營企業家,名叫王偉,表情生動,聲如流水擊石,任何時候都精氣神十足。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貴州省工商聯副主席、安順市政協副主席、安順市工商聯主席……生於1968年的興偉集團董事長王偉,成長與事業軌跡,都在中國長期“後發”、如今發展最快的省份貴州。

  王偉引起我們關注,不是因為他在企業經營上的成功,儘管那也是個引人入勝的傳奇——一個貴州小縣城裏野草般生長出來的青年,出身貧寒,22歲投身商海,憑著勤奮和聰明,從沒有一個員工的個體小裝潢部做起,到今天擁有包括地産、貿易、能源、旅遊、文化、農業等産業,員工上萬的集團公司。

  無疑,這是個對創造財富有天分又夠努力的人。但關於王偉,最值得講述的不是“財富故事”,而是“扶貧故事”,是他對“扶貧”這件事異於常人的興趣、近乎著迷的認真和不遺餘力的投入。

  動 力 

  “賺多多的錢,幫多多的人” 

  幾十年如一日,王偉每天早起,雷打不動地用幾分鐘扒拉一碗麵條作早飯,7點開始工作,幹到晚上10點睡覺,天天如此,幾無例外,沒有週末,沒有假期,甚至常年沒有午休。他的助理們要輪流排班,才有精力和體力跟上他。他一年跟家人吃飯不超過10次。他沒什麼愛好,除了練練書法,“就是喜歡工作,別的都不喜歡。”

  王偉常把“沒有問題”“這個不是問題”挂在嘴邊,認為企業家最重要的本事之一就是善於找辦法克難題。他有一個成功商人對財富和機會的敏銳嗅覺。他的高中班主任仍然記得十幾年前王偉陪他去廣東散心,有一天他們打摩的趕路,王偉突然問:“老師,你看到沒有?——錢在路上流淌。”老師説沒看到。王偉注視著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説:“我看到了。”他簡單地解釋了兩句,班主任也明白了——他從物資的流動、人員的流動看到了經濟的流動,進而看到了商機。

  在貴州興偉集團,很多員工都知道他們的老闆王偉會賺錢的另一面是生活節儉:穿著在北京秀水街殺價殺到80塊買回來的褲子、在淘寶300來塊錢淘到的唐裝,25塊錢一雙的布鞋或者最普通的那種黑皮鞋。

  他不允許任何親戚來自己公司上班,除非是來做清潔工或綠化員。他很早就告訴兒子:“我的公司你沒有繼承權,99%的財富將來我要捐給國家和社會,所以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十幾年前,他看了一本大概叫《中國十大民營企業家落馬史》的書,得出結論:把財富看成自己的就是災難,看成子女的也是災難。

  現在,他把一半工作時間花在扶貧上,最近更是平均兩天下一次鄉,去貧困地區考察。

  2015年,他給貴州安順市的貧困村秀水村投了3.77億幫扶整村脫貧,承諾不要一分錢回報,所建産業作為村集體經濟交由村民所有。

  2016年,他跑到貴州黔西南州晴隆縣新坪村最窮的半坡組看了看,然後,這個水、路不通的深山村寨就修了路、通了水。

  這之後,他幾乎跑到哪兒扶貧扶到哪兒。一些行為純屬慈善,例如不久前,他領頭捐出500萬,跟安順市的民營企業家們一同成立貧困地區教育扶貧基金,資助貧困學子求學;一些項目屬於産業扶貧,例如總投資100億的晴隆縣大興東山地旅遊精準扶貧項目和投資200億以上的安順大興東國際旅遊城。

  他覺得有機會參與扶貧太好了,真高興!他不滿足於把自己的進取心、能力和創造力只用於賺錢,渴望在全面小康進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

  “全國光彩獎章”“全國光彩事業突出貢獻獎”等榮譽,都在為王忠實偉履行社會責任作證。

  “我的動力?”他笑,“你們問了好多回了,我的動力就是賺多多的錢,幫多多的人。真心話,從小我就想幫助別人。”

   初 心 

  “有錢就可以幫助那些特別窮的人” 

  年少時,就抱有“想幫助更多人”的強烈願望,並始終不渝為之奮鬥者,有人學醫,有人從政,有人幹公益慈善,也有人去了講堂……而王偉,從1978年小學三年級起,就決心排除萬難,做個能賺很多錢的人。

  他家那時住在貴州安順普定縣城邊上,每天上學,總要從一個五保老人家門經過。至今,他還記得那個老奶奶的“房子”,準確説那是個棚子:石頭壘出的一米來高的墻,玉米稈棚頂,兩個平方、大小跟一扇門差不多,能讓老人躺下睡個覺的“房間”。

  每天上學,王偉會從家裏給老人帶一把麵條或一小捧大米,有時幫忙提一桶水。他家裏也窮,拿不出更多東西,父母都是鄉村教師,兩人微薄的工資要養4個孩子、一家老小共8口人。

  沒過兩年,五保戶老人去世了,王偉心裏生出一個越來越強烈的願望:“我將來一定要賺很多錢,有錢就可以幫助那些特別窮的人。”在他印象中,那大概是小學三年級,他頭一回認真思考很多東西、計劃起自己的未來。

  他是家裏4個孩子中的老三,也是唯一顯露出對生意有興趣的一個,是一個安貧樂道的教師之家冒出的異類。

  他家門口當時有個烤煙集市,每到星期天都有農民來趕集。王偉六七歲時,每週日天不亮,別的孩子還在夢鄉時,他就爬起床,把家裏6個小凳子搬到門口,坐等趕集的農民租用,1個凳子租金1毛。後來,除了租凳子,他還賣1分錢1杯的糖精水,也賣外祖父寫的對聯,小門對8分,大門對兩毛。他的外祖父是普定有名的書法家,後來自己的書法也是跟著外祖父練的。到了初中,他拿著母親仔細掏出的9塊錢從普定跑去貴陽看讀大學的哥哥,順便賣郵票,一下午賣了300多塊錢,他準備給哥哥買套好西裝,結果把他哥嚇得追問他是不是做了小偷。

  他的高中班主任潘發剛記得,王偉學習普通,但很難被忽視,有很強的組織領導能力。他第一次給大家留下印象,是學校搞板報比賽,不是班幹部、成績也不突出的他主動請纓,他設計版式,組織同學一起完成的板報後來得了全校第一,被校長評價“大氣磅薄”。

  賺錢然後助人,王偉從沒忘記小學三年級萌生的願望。1987年夏天,他高中畢業,寫了一份幾十頁長的食品廠辦廠可行性報告,信心十足地跑去縣政府拉贊助。當時的一位科長讚揚了他初生牛犢的勇氣後,表示“我們沒錢給你”。

  出了辦公室,王偉撕了報告,第二天就騎著自行車上路,隨身帶著一套修車工具、筆墨紙硯跟一張寫滿字的宣紙,第一行是大字:勤工儉學/賣字換糧/遊覽祖國大好山河,第二行小字:打氣5分/補胎5角。他決定不帶一分錢,從普定騎車去昆明,開開眼界,也考驗自己。來回近一個月,從昆明回來,他瘦了10斤,身上多了27塊錢。

  回普定後,王偉有過一段失敗的創業經歷。他做石膏像,步行28公里挑去安順擺攤,結果一尊也沒賣出去。接著,他借了200塊錢學燙髮,學了一個月就打著領帶、穿著白襯衣、喇叭褲、高跟皮鞋開起髮廊。

  普定那時能燙髮的髮廊不多,開張首月,王偉賺了600塊錢。開張兩個月,部隊來徵兵,他把髮廊盤給徒弟,決定去部隊鍛鍊一下。

  這一年,王偉19歲。

  “我感覺他的思想在激烈地衝撞,他在找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跟王偉亦師亦友,至今關係密切的潘發剛回憶,“他是個不安分守己的人,普定平臺太小,他要找他的舞臺。”

  潘發剛覺得奠立王偉後來事業的很多性格特質,這一時期就已顯露端倪:聰明,能吃苦,百折不撓,有膽識但不叛逆,常能找到有效方式説服他人,達成目的。

  入伍半年後,王偉在寫給父母的信裏傾訴心聲:“去昆明的時候我還沒有想好,回來以後我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我想掙錢。掙錢只要正當,沒有什麼不好的。可是我感覺我還太年輕,還不太明白許多做人的真諦。身為男兒,我相信部隊是個最好的熔爐……我會更快地成熟起來,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堅定所要追求的理想和信念,退伍後真正開始做一番自己的事業。”

  興 偉 

  “如果自己都沒振興起來,談什麼振興中華?” 

  多年後,回望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王偉説:“企業家分兩種奮鬥,一種是關係奮鬥,靠不斷請客送禮讓企業發展,這太危險了,沒有必要;還有一種是靠自己,靠智慧、能力和勤奮來發展企業。”

  在部隊,他當了三年兵,立了兩個三等功。“領導不了解你,你就拼命展示你的才華,想辦法找事做,給部隊作貢獻。”

  他自告奮勇,用廢舊的邊角料和36塊錢扯的一塊布做了面4乘4米的宣傳墻,上面寫上很漂亮的大字:“祖國在我心中”。他在部隊大力推行正規化建設時,帶著戰友們用半個月把營部的辦公室、會議室、圖書室、榮譽室佈置一新。他總能想出種種妙招,例如拿碎布蘸著廣告色,往墻上拍,只花幾塊錢就裝飾出一間有“墻紙”的榮譽室。他搞營房建設、綠化規劃被四處借調,有提幹、然後留在部隊的機會,但自己堅決要求三年退伍,因為從沒忘記最初的夢想。

  1990年,22歲的王偉退伍回鄉,被分配在國營電廠當工人。他去上了一天班,被安排在6樓沒人管,吃飯時找不到碗。第二次去電廠,他求見廠長,説我給你們提幾個意見,首先,你們不尊重退伍軍人……説完一番想説的話,他辭了職。

  回家後,看見一家銀行要做幾塊招牌,普定做不了,必須去安順,這活兒他在部隊做正規化建設時摸得很透,就用更便宜的價格把生意攬了過來。收費4500元,成本只花了1000多,這是他的第一桶金。

  幾個月後,他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興偉裝潢部。他開始想取名叫“興東”,意思是振興中華,但覺得自己都沒振興起來,談什麼振興中華?還是先振興自己,就叫“興偉”吧。

  “他的店不大,一進門能看見墻上挂著一條橫幅,是他自己寫的8個字:心繫環宇,愛灑人間。”潘發剛回憶,“他那時才20幾歲,戀愛都還沒談,事業剛起步,就給自己定了這麼一個座右銘。我看到就想,王偉的心長大了。”

  潘發剛説,王偉是真的在按座右銘做,不是説説而已。只開一家小店時,他就在普定的中學裏資助了數百名貧困生,“有學生會給他寫信求助,他也會主動問相關部門哪些學生需要幫助。反正有困難,我們就找王偉,他一直有種幫助別人的渴望。”

  後來,開傢具連鎖店,辦批發商城,生意越做越大,他就賺更多錢,然後幫更多人。2000年,32歲的王偉被推選為“貴州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事跡報告中提到,他當時已捐資希望工程10余萬元,救助社會公益事業等數十萬元。

  秀 水 

  拿出3個多億,探索“五股”扶貧新模式 

  2015年春天,普定縣龍場鄉秀水村的村幹部來找王偉商量,問能不能給他們出點主意,搞點基礎建設。早在1999年,王偉就給這個村子修過一條水泥硬化路,但十多年過去,這個自然風光秀美的村莊貧困依舊,出村的道路,還是他修過的那條路。

  “我們村當時就是個空殼村,連10萬塊錢的項目都要不來,因為太偏僻、交通不好,項目大了要不到,項目小了沒有用。”張克智2012年從鄉村小學退休,轉年被推選為秀水村村支書,之後常為秀水的貧窮頭疼。

  他接觸過不少説要扶貧、來村裏做項目的老闆,這種接觸大都以失敗告終。他希望王偉能再幫村子一把,修點基礎設施,而王偉的回復令他喜出望外。

  深感單純投錢搞基礎建設不足以讓老百姓脫貧,年年送錢送物、村民年年仍窮的“輸血式”幫扶不能實現同步小康,王偉在跟普定縣政府溝通和實地考察後,決心“扶”個大的,拿出3個多億,探索扶貧新模式,把秀水打造成一個精準扶貧的樣本。而且興偉集團“一分股份都不留,一分效益都不要”,全部無償作為秀水村集體經濟。

  他帶領扶貧團隊三天兩頭跑秀水,一年跑了上百趟,召開一場又一場的院壩會,聽村民心聲。張克智還記得他坐在副駕駛座上,看著在泥路裏開車載著他去看工地、又挨家挨戶跟村民了解情況的王偉,暗自感嘆可真沒見過這种老板,這麼肯出錢、肯出力,還費盡心思扶到底。最終,王偉把村民意見和自己對市場規律的認識相結合,從秀水村的實際出發,決定全面整合秀水的土地、山水與文化資源,走“農旅綜合開發”之路。

  王偉給秀水創設了一套“秀水五股”模式,將全村土地入股開發,經營利潤按比分配。“五股”包括——

  佔比10%的人頭股,只要是秀水村民,不分貧富老少,人人有份;

  佔比30%的土地股,每分土地不論優劣算一股,每年分紅;

  佔比30%的笑(效)益股,只有參與建設勞動的村民才能分到,現在用於給秀水新成立的旅遊公司、農業公司和花卉綠化公司員工發工資,這些員工九成以上為本村村民;

  佔比5%的孝親股,65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領到500塊錢養老金;

  佔比25%的發展股,用於集體經濟的後續發展投入,公共實施的維修、建設和公益事業。

  短短8個月,秀水村逐漸被改造成一個融生態農業、特色旅遊、餐飲商貿等為一體的城郊休閒旅遊基地,內設數十項旅遊項目。2016年春節,景區開業,秀水遭遇史上首次嚴重堵車,接待遊客40萬人次以上,營業收入超過120萬元。

  “我親身感受到,秀水最大的改變是村民思想觀念的變化。”被王偉從公司派到秀水常駐,負責這一項目的張著宇説。

  張著宇記得剛來秀水搞扶貧開發時,送給村民一些桂花樹,讓他們種在自家門口,有人種完之後跑來找他要種樹的工錢。還有一回,送給村民一些油和米,結果有兩家人把東西搬回家後,回來討搬運費。“這種事叫人心裏發酸,當然,這是個別現象,但它反映了一些貧困地區,窮就窮在志氣上。所以我們説扶貧先要扶志和智。”    現在的秀水瀰漫著勃勃生氣,到處能看到忙碌的年輕人。過去村裏1000多名青壯年都在外打工,現在回來了八成以上。

  31歲的張賢勝在浙江和上海打了12年工,曾計劃離開家鄉搬去縣城。現在,他和妻子一起回村打理秀水的餐飲酒店。他説村裏的工資暫時沒有打工多,但生意正明顯地越來越好:“今天中午有1000多人就餐,主要是宗親會來聚會的,晚上有近400人,是外地公司來辦活動的。”

  張克智説,秀水村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已經從2014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了2016年1萬多。經過短短一年半時間,秀水可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了。

  “從去年10月,我們還開始給縣裏交稅,到今年8月,已經上了60多萬元。”

  王偉認為,秀水模式的關鍵在於它激發了村民參與扶貧的積極性,而核心則是它把土地從農民手裏重新收歸集體所有。“1978年,我們搞家庭承包責任制改革,把土地承包給農民,這在當時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同步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認為,從吃飽到小康,是個很大的改變,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農民才能真正脫貧致富。秀水模式是一種改革方式,也許有爭議,大家可以一起摸索、研究。”

  興東 

  “對扶貧,我有別人想像不到的認真” 

  秀水是王偉事業佈局的新起點,從這裡出發,他找到了“賺多多的錢,幫多多的人”的更廣闊舞臺。

  “對扶貧,我是別人想像不到的認真。”他經過研究思考得出結論:“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恰恰可以彌補扶貧中産業幫扶這個關鍵環節。”

  通過扶貧實踐,王偉發現,基礎設施建設是扶貧的基礎,在這之後,農民脫貧最終需要市場化産業支撐。他見過有地方政府一廂情願或吃力勉強地做産業,花很多錢給貧困戶建各種雞羊牛圈或一窩蜂種水果等經濟作物,最後卻因為産品找不到市場,賣不出價錢,雞羊牛圈漸漸形同廢墟,水果爛掉也不在少數。

  他想,為什麼不讓政府做好政府的事,企業做好企業的事呢?前者提供好服務,建好基礎設施,做好老百姓工作;後者市場需要什麼做什麼,讓嗅覺敏銳的企業家把各自的想法和能力充分施展。

  去年開始,王偉決定對國家深度貧困縣貴州晴隆展開整縣幫扶。晴隆山高、坡陡、谷深,土地貧瘠還缺水,近1/3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縣裏想發展旅遊,但一直找不到爆點。王偉一次次往晴隆跑,突然想到一個主意:在晴隆的高山峽谷間,建一條長35公里的世界最長索道,把好山好水都連起來,在每個站點建一個景點,讓遊客坐索道靜靜穿越上下五千年,穿越花海、竹海、峽谷、湖泊。這一項目正在建設中,他叫它“大興東山地旅遊精準扶貧項目”。

  “興偉”之後,他終於把藏了20多年的“興東”的名字拿了出來。

  在安順,大興東國際旅遊城的工地上,2萬多工人正緊張作業。這裡將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遊樂場、醫養中心、國際會展中心、演藝中心和博物館群。看著這景象,他感嘆“我真是喜歡工作”,説每做一個項目都像在做作品,秀水做完了是一件作品,大興東做完了是另一件,每件都是為體現人生的價值。

  “賺多多的錢,幫多多的人,我從沒忘記我的理想。直到今天,我做的每件事都沒違背自己的初心。”王偉説。

  1991年,他曾給自己定了個30年計劃:做好10年的安順人;10年的貴州人;10年的中國人。他覺得前兩個目標自己都實現了,第三個還在邁進。

  “這3個10年是做人,之後,才是我真正做事業的開始。”他注視著大興東寬廣的工地,“其實商海裏痛苦的事、複雜的事太多了,隨時有風暴,碰到問題甚至面臨倒閉都是常有的事,但我什麼時候都睡得著覺。經過海浪,你才能實現理想。民企發展多不容易,拿我自己來説,我離成功還很遙遠,因為我還在海中央。”

  他的聲音沉下來,“但我仍有搏浪的勇氣。”(本報記者王京雪)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