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9月,京津冀地區就面臨了一次持續5天左右的重度污染過程。9月3日,環保部通報,今年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過程會相對提前。
“秋冬季節之所以空氣污染加重,有兩個原因。一是冬季北方有採暖的需求,加重了污染物排放;二是秋冬季有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為了提前防治秋冬季空氣污染,環保部也會同其他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出臺了應對方案。
■ 首次提前定方案
8月下旬,環保部發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及6個配套方案(以下簡稱“1+6”攻堅方案),對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對提出要求。這是第一次針對京津冀地區秋冬季污染制定治理方案。
“1+6”攻堅方案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雙降15%”,即在全面完成《大氣十條》考核指標的基礎上,今年10月至明年3月期間,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數同比下降15%以上。
在9月1日環保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環保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表示,以往的大氣治理行動方案原則性設定較多,大尺度設置的目標較多,這次行動方案把具體任務細化到市、縣、鎮、鄉,“精準定位”是這次攻堅方案的一個明顯特點。
“1+6”攻堅方案還在量化考核方面有所創新,表現在對所有涉及到的城市及所屬區縣、鄉鎮黨委和政府進行量化問責。問責事項分為“任務型”和“結果型”,將大氣污染的治理任務與市縣黨委和政府責任掛鉤。
如何更好保證治理效果?宋國君認為:“治理空氣污染時要實行區域協同控制。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區的固定源排放已經大大減少了,除繼續降低顆粒物的排放外,還必須降低周圍區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才能讓霧霾得以改善。氣象因素是人類無法控制的,所以我們只有在不利氣象條件下繼續減排才能改善空氣品質,其中秋冬季是重點。”
■ 春夏治理打基礎
從今年4月起,環保部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察,共完成了10個輪次的督察輪換。通過持續高壓執法,顯著提高了企業達標排放率,“散亂污”企業清理整頓取得初步成效。
此舉也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北京市3月至8月的PM2.5平均濃度僅為49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約25%,月均濃度均為2013年以來最低。
各地政府也因地制宜,相繼出臺防治大氣污染、提高空氣品質的相關政策,為2017年秋冬季空氣污染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礎。
山東省濟南市于5月17日出臺《濟南市環境空氣品質生態補償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辦法》建立了顆粒物濃度持續改善補償機制,對PM2.5和PM10平均濃度每季度內3個月同比均分別下降的縣區,給予100萬元獎勵;反之,PM2.5和PM10其中一項指標季度平均濃度同比上升的縣區,則需要上繳100萬元,補償資金統籌用於行政區域內改善大氣環境品質的項目。
河南省分批對大氣污染較重的10個省轄市開展環保督察,確保目標要求落到實處。省政府辦公廳7月印發的《河南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也提出今年基本淘汰黃標車、省轄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河南省力爭讓優良天數在200天以上等目標。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