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人民日報:二線城市競爭人才不能只靠給錢給物
南京提出高校畢業生可直接申請落戶,武漢宣佈建設3605套大學生人才公寓,長沙計劃投入百億元以上資金吸引人才,成都給予頂尖人才高額資金資助……據媒體報道,為爭奪人才,全國14個二線城市紛紛拋出“送房子”“送戶口”“送錢”等措施,以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高素質人才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吸引力的證明。美國的矽谷、中國的深圳,之所以能夠崛起為創新中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徵和作用更加明顯”,如果説物質資源越用越少,那麼人才資源則會因為聚合而産生“1+1>2”的化學反應。由此可見,各大城市“放大招”吸引人才,折射出整個社會的人才觀念在不斷升級。
也要看到,這一輪二線城市競爭人才,也有特殊的時代背景。一方面,一線城市紮根不易、戶口收緊,對人才的“虹吸效應”減弱;另一方面,二線城市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人才需求呈現新特點。當傳統産業讓位於新興産業,城市的競爭力也從早期拼産業、拼招商、拼政策,過渡到了拼人才的新維度。盤點不少城市的發展規劃,金融、科技、資訊等高精尖行業成為“寵兒”,人才需求也更加偏重於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高端人才。可以説,産業轉型升級和人才素養提升就像交錯螺旋的雙鏈,共同擘畫出經濟社會發展的DNA序列。
但破譯了人才需求的升級密碼,不代表就可以實現“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的夙願。吸納人才不是一錘子買賣,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下。曾經一度流行的 “逃離北上廣”浪潮之後,不少年輕人又選擇“逃回北上廣”。這樣的反差也引人深思:為什麼小城市生活成本更低、物質激勵更豐富,卻還是對大城市歸心似箭?實際上,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缺少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及天花板太低的發展空間,都容易導致人才流失。這説明,如果只靠短期的財政傾斜、政策優惠,缺少長遠的配套舉措和制度改革,對人才的吸引力就難以持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