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天舟一號電總體主任設計師于磊:仰望星空 逐夢而行

2017年06月14日 15:37:54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天舟一號電總體主任設計師于磊:六年磨一劍成就大國航太夢。剪輯:綦志鵬

  4月20日19時41分,搭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發射,約596秒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此時,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的總裝測試廠房內,天舟一號電總體主任設計師于磊和他的團隊正盯著監控頁面上的數據,絲毫不敢鬆懈。

  4月20日19時41分,天舟一號順利發射升空。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的第二天,于磊便立刻返回北京飛控中心加入24小時雙崗輪班。對於他們而言,真正的任務才剛剛開始。4月23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交會對接。4月27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空間實驗室任務的順利實施,標誌著中國正穩步邁向“空間站時代”。

  六年磨一劍,而今試鋒芒。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攻堅克難如今曆歷在目。“看見自己親手研製的航太器被送上天,這一刻的心情難以用語言形容。”激動之餘,于磊的內心卻又難得的平靜。“把每一個技術指標,每一個設計方案做到極致,精益求精、腳踏實地,本身就是在踐行航太夢。”于磊説。在他看來,每一個航太人,都將成為一顆螺絲釘,為了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逐夢而行。

  一個型號的成功,從不只屬於一個人

  剛過而立之年的于磊,是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貨運飛船系統電總體主任設計師,承擔著天舟一號的電總體設計工作。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貨運飛船系統電總體主任設計師于磊。

  于磊將自己的團隊比喻為電力的“大管家”。從能源系統、資訊系統、軟體頂層設計再到電磁相容性設計,簡單來説,只要與航太器電力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是電總體的管轄範疇。

  被稱為“太空加油”的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是“太空快遞小哥”天舟一號的“絕活”之一,也是此次任務的最大亮點。“天舟一號進行了高速資訊系統及能源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驗證,將為空間站的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保障。”在於磊看來,天舟一號是一個全新的飛行器平臺,而這種新,體現在各個技術細節上。

  回憶起剛接到天舟一號研製任務時的心情,于磊坦言,壓力很大。他深知,天舟一號作為重點型號,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要完成方案階段、初樣階段、正樣階段完整週期的研製,工作時間點都是倒排的,而且很多都是開創性的工作,不能出現任何紕漏。”

  雖然已在航太領域工作10年,于磊卻仍舊覺得自己“經驗不足”。“當面臨一個複雜系統的時候,要從頂層思路上縷清頭緒,找準需求,不要上來就蠻幹,否則很容易陷入細節中卻達不到預期指標。”老主任設計師劉宏泰的鼓勵和點撥,讓于磊仿佛吃了顆“定心丸”。“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於具體工作、帶領團隊和工程實現都大有裨益。”于磊認為,這就是航太人的傳承,“任何一個型號的成功,從不只屬於一個人,必定凝聚著無數人的付出與汗水。”

  只要貨船連著電,我們的團隊就一直在

  無論是100伏高壓全分散配電系統和高壓鋰電池的應用,還是貨船“天基”為主的測控體制和內部乙太網高速資訊系統,再到針對載荷單獨規劃出供電、資訊流,從強電到弱電,電總體團隊要建立的,是一套套全新的電子和資訊系統。

  “天舟一號採用的很多技術都是從無到有。”于磊認為,天舟一號研製任務難度最大的就是新技術的驗證。“比如新的供電體制要比之前的傳輸效率提高了至少將近百分之八個點,而新的供電體制面臨著供電方案的變化和器件設計的支撐,需要進行大量的突破性實驗工作。”

  于磊和團隊在發射場總裝測試廠房進行電測。

  天舟一號正式發射前,需要在文昌發射場進行數據量比對工作,既要將發射場的測試數據與北京同期類型數據進行比對,還要將所有産品的數據與歷史産品數據進行聯合比對。一萬多個測試數據,一萬多條數據曲線,整個團隊連續奮戰了好幾個白天黑夜。

  天舟一號發射那一刻,每個人心中都充滿底氣,這種底氣來自於平日的每一份精益求精,也來自於整個團隊的齊心協力。“在天舟一號研製隊伍裏面,有一個‘給力’的團員先鋒隊,他們的平均年紀不到三十歲,難度越大的工作他們越是衝在前面。”于磊説。

  由於天舟一號採用了新的供電體制,供電系統方案和設備供電介面都是全新的狀態。幾百台設備,如何去判斷加電狀態?“為了在首次加電前徹底放心,團員先鋒隊的王宏佳帶領大家編制了一本一百多頁的測試細則,把整船一萬多個接點的測試評價方法全部涵蓋在內,一幹就是幾個通宵。”這樣的加電測試,陸續又做了多次。于磊自豪地説:“從最初開始,整船加電就很讓人放心!”

  團隊副主任設計師李光日,負責整船飛行程式的研製,上萬行飛行程式控制著飛船在軌的任何一次動作;總體電路負責人王林濤和李慧軍負責整船電纜網的研製,成千上萬個電纜接點更是飛船的每一根神經……自2015年11月初到2017年4月,整船加電超過1900小時,平均每天10個多小時背後,是長期連續無休、每天超過12小時的工作,而這只是電總體工作的一部分。于磊説,只要貨船連著一點電,他的團隊就一定在。

  仰望星空,必先腳踏實地

  2015年底,于磊的龍鳳胎兒女誕生。陪伴了妻子兩天,于磊就匆匆回到崗位。“結婚時正值天舟一號方案階段,我請了幾天假辦婚禮,到現在還欠我妻子一個蜜月。”説起家人,于磊滿心遺憾。他告訴記者,平時很少與妻子一塊兒吃飯。“我們的工作是涉密的,我只能告訴她我在加班,不能告訴她我在幹啥。”

  上有老下有小,這是天舟一號研製團隊的年輕人們面臨的共同難題。

  一邊是剛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一邊是進入型號運轉階段工作量增加,即使面對這樣的情況,團隊中負責軟體和系統電磁相容設計的王靜華和孫犇也從無怨言。“大家平時工作忙,走的都很晚,碰到試驗任務和緊急情況,甚至通宵工作,這是我們的工作常態。”在於磊的印象中,自己幾乎沒有休過完整的假期。“我們團隊成員犧牲假期的太多了,習以為常,大家心裏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保證型號成功。”

  天舟一號發射成功後,電測現場工作人員合影

  仰望星空,必先要腳踏實地。對於于磊而言,這種腳踏實地的充實感正是從事航太事業的魅力所在。“航太事業就是一個平臺,它對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專業技術和管理能力都是很難得的鍛鍊,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人秉承平常心,將嚴格和細緻融入生活的每個細節中。”

  于磊始終覺得,作為一個年輕的航太工作者,自己趕上了好的機遇。“工作十年來,我親眼見證了中國航太事業切切實實地發展,以前不敢想的創新技術、創新指標,現在一個一個的攻克和實現了。”國家對航太事業的重視,為年輕人們提供了一個盡情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新技術的運用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援,我國的航太事業必將産生更多的創新火花,發展空間大有可為。”(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夢琪)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