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稱中印競爭從地面升到太空:中國多領域領先

2017年06月09日 07:46:18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原標題:外媒稱中印競爭從地面升到太空:中國多領域領先

  參考消息網6月9日報道 美媒稱,6月5日,印度成功發射了一顆“重量級”衛星,成為繼美、俄、中、日、歐洲航太局之後,第6個有能力發射重量超過3噸的超級衛星的國家或地區。今年2月15日,印度還曾用自主研發的PSLV-C37運載火箭,成功實現了“一箭104星”發射,打破了俄羅斯在2014年創造的“一箭37星”的世界紀錄。據印度媒體《水晶》報道,中國空間項目的官員隨後開會討論了印度的成就,並分析了中國自主的太空項目的商業化可行性,稱中國將印度視為空間技術的直接競爭對手。

  據美國之音電臺網站6月8日報道,分析人士指出,中印之間的競爭正從經濟和地緣政治等方面上升到太空領域,儘管國家榮譽和國防戰略是兩國太空競爭的主要動力,但雙方也不乏其他實用性考慮,比如在發展高速通訊基礎設施、為他國發射衛星、自然災害預警以及農作物監測等方面,太空技術都能帶來實際效益。

  中國多領域領先印度

  2016年12月27日,中國發佈了第四部航太白皮書《2016中國的航太》,提出將中國全面建成航太強國的發展願景。中國國家航太局副局長吳艷華在隨後對白皮書進行解讀時指出:中國計劃用15年時間,到2030年左右,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對於中印之間未來的太空競賽,印度媒體《水晶》曾發表文章從火星項目、載人航太計劃以及登月項目等三個方面作出了比較分析如下:

  印度在2013年完成了“火星飛船”的發射之後,已經計劃于2018年發射“火星飛船2號”,中國第一顆火星探測衛星將於2020年左右發射。

  今年4月17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天舟1號”貨運飛船,並與已經在太空運作的“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成功交會對接,這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實現通過貨運飛船對空間站進行貨物補給,為未來空間站中航太員長期駐留和從事空間科學實驗進行支援,中國也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開展載人航太計劃的國家。

  而印度已經無限期暫停了本國的載人航太計劃。儘管“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再聲稱印度有能力研發開展空間實驗室項目,但由於印度政府不能確定這個耗資龐大的項目能夠為國家帶來怎樣的實際利益而將這一計劃長期擱置。印度的航太科學家曾多次發出警告,一旦中國的載人空間站進入運營階段,將會向很多有意探索空間的國家開放,印度的頭號敵國巴基斯坦或許將比印度更早實現將科學家送進太空的夢想。

  同樣,印度在登月項目上也已經落後於中國。中國已經成功進行了三次“嫦娥探測器”的發射,並計劃於今年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該探測器將帶有一個著陸器,一個月球表面巡邏裝置,以及類似鑽機的設備,將完成從月球表面取樣並返回的任務。印度的第一次月球探索項目于2008年10月進行,但由於技術原因而未能完成。印度計劃于2018年進行第二次登月嘗試,其探測器將帶有一個著陸器和一個漫遊器。

  印度更具有成本優勢

  《水晶》的文章指出,雖然中印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發展都曾受到其他主要太空國家的質疑和長達幾十年的限制,但兩國仍然能夠突破阻力,發展出各自具有專長的領域。

  報道稱,與中國的商業太空項目相比,印度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2013年11月5日,印度成功發射了自主研發的火星軌道探測器 —— “火星飛船”,不僅在火星探測領域一舉超過中國,而且,其成本只有區區7100萬美元,是美國的火星探測器Maven成本的1/9。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認為,全部本土研發生産、縮小零部件尺寸以及運載火箭的可重復使用以減少不必要的功能和設備,是印度能夠保持成本優勢的關鍵。印度戰略事務專家、新德里一家智庫機構的負責人巴斯卡爾曾對媒體表示:“印度將衛星發射進入軌道的成本可以比任何國家低60%到70%。”

  《水晶》的文章指出,中國在商業空間項目上落後於印度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無法從美國獲得必要的零部件。中國的航太白皮書也表示,中國將加大研究低成本運載火箭技術和可重復使用的航太運輸系統。

  外界評價:太空競賽不應被誇大

  《日經亞洲評論》認為,印度和中國的太空競爭不僅是要向世界宣告崛起或彰顯軍事力量,而且還希望以此控制亞太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並憑藉這一統治性地位而獲取經濟回報。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經鋪開在中國境內的317個城市,到2020年,與之相關的經濟規模將達到581億美元。不僅如此,中國還希望將北斗系統鋪遍全球,重點覆蓋“一帶一路”沿線,使其成為連接亞歐的基礎設施網路的一部分。

  英國的《金融時報》評論道,印度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並不熱心,也不希望中國壟斷其周邊國家的通信、導航等基礎設施,因此,印度也在加緊開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金融時報》認為,中印之間的太空競賽也不應被誇大,它不是冷戰期間美蘇太空競賽的翻版,對於太空的投資勢必為雙方帶來實際的利益。

  印度媒體《水晶》則表示,隨著印度和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的崛起,西方在這一前沿科技的統治地位終於要結束了。而中印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也開啟了一場高科技大戲的序幕,“係好安全帶,在這場劃時代的大賽中搶佔一個好位置吧。”

  來源:參考消息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