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福建省經濟體量最大、創新氛圍最活躍的地區,福州、廈門、泉州去年6月又多了一個新身份“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記者日前採訪獲悉,福廈泉正以國家設定的戰略規劃為使命,持續推進,三地呈現出創新創業與經濟發展、改革開放齊頭並進的新局面。
“闖”為基因:凝心聚力厚植自創區根基
成本上升、訂單減少;中低端産能庫存高企,高端産能接力不足……面對經濟發展新挑戰,繼續向生産資料要增長空間已然失效。關鍵隘口,唯有“闖”為先,“創”為實,方可絕處逢生。
用創新之法挖掘增長潛力,福建有何根基?
事實上,福廈泉差異化發展,早已互為“犄角”之勢,輻射帶動福建創新發展。省會福州科教人才集聚、特區廈門開放創新先行、製造業基地泉州民營經濟活躍。
統計數據顯示,三市集聚著福建省68%的科研機構、83%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75%以上的科技成果。三市國家級高新區憑藉著全省土地面積2.46‰的“彈丸之地”,貢獻13%的工業總産值。
正如科技部批文所描述,福廈泉是福建省經濟增長最快、創新資源最集中、創新體系最完備的區域,已成為引領福建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
用創新之力喚醒發展意識,福建有何傳統?
作為沿海開放省份,福建的“起家之本”就在於“從無到有”的“創”與“敢拼會贏”的“闖”。廈門愛特眾創空間創始人姚錦程説,福建的創業者身上也被打上了老閩商的印記,他們愛抱團,好冒險,喜革新。
2016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福州、廈門和泉州3個國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福州片區重點發展光電顯示、整合電路、大數據;廈門片區主攻微電子與整合電路、軟體與資訊服務、生物醫藥;泉州片區在微波通信、記憶體、機械裝備等領域精準發力。
“創”為路徑:佳音不斷集聚發展新優勢
手持自創區的“創新清單”,記者走訪了福廈泉三個片區,目之所及,一幕幕創新“戲法”正在上演。
“過去來火炬開發區投資的多是‘高大上’的‘洋品牌’,2015年全國掀起的‘雙創’熱潮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一批‘生於斯、長于斯’的項目開始涌現。”廈門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副會長郭燕説,如今“老宅子”又迎來了“新主人”。
由廈門大學“80後”物理系主任蔡偉偉創辦的烯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石墨烯裝備製造的高科技企業。當下,高新區正以此為帶動,設立石墨烯投資基金,成立專業的孵化器,搭建面向全國石墨烯研發的公共技術平臺。
作為傳統製造業基地,泉州的創新使命也承載著反哺實體經濟的重任。
在泉州晉江國際工業設計園內,皮革廠搖身一變成為輕快明亮的文創産業大本營。設計園內,一款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的服裝展示系統引來參觀者駐足,消費者只需對定制服裝上的二維碼掃描識別,即可以實現與服裝上的圖案互動。企業負責人郭志強介紹,引入系統後,企業訂單量明顯增多,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
與此同時,政策的利好也為企業家鼓足了氣。就在今年年初,總投資300億元的福州京東方8.5代面板項目在自創區投産,從打樁建設到點亮投産,這一項目僅用了不到16個月時間,創造了業內最快速度。項目負責人楊新元表示,“最快”的殊榮正是來自於政府對企業“配套在前,有求必應,馬上就辦”。
“改”為支撐:“奮楫”先行承載國家新使命
2014年,陳明志從美國高校博士後畢業選擇在福州高新區創業,他帶領創業團隊研發的一款安全通信軟體,可以使資訊在網際網路中保密傳輸,市場潛力巨大。
談到國內的創業環境,陳明志説:“國內在創新氛圍、創業融資、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
自創區的建設不僅給福建“十三五”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也承擔著為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摸索經驗的重大任務。
做到這一點,改革是必然出路,也是唯一齣路。記者在三地採訪發現,一批改革舉措正在推出。廈門市研發補助由“研發前補”轉為“投入後補”,扶持政策更為普惠;泉州在“引智”上下工夫,完善市場化的人才管理體系;福州創新金融服務,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的後顧之憂……
福建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説:“自創區將充分發揮‘試驗田’引領示範作用,以改革為支撐,統籌創新鏈、資金鏈和政策鏈,創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和政策舉措。”
誠然,福廈泉自創區還不滿周歲,仍面臨體制突破、引資引智等諸多挑戰。不少來自基層的幹部表示,做足自創區招牌的成色和含金量,只有不斷創新,不懈嘗試,才能打造東南沿海創新發展的新引擎,為全國創新推廣提供借鑒。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