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河村,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的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那裏便是我的家鄉。雖然叫彭家河,名字裏帶了河字,但是村裏沒有河,打兒時的印象起,便是一個靠天等雨的黃土高坡小山村,正如高中地理課本上的描繪那樣,千溝萬壑,一眼望不到邊黃土丘。
自初中開始,離開這小山村外出求學,一晃17年過去了,每到春節,都是最激動的時候,因為要回家過年。來深圳工作已是第5個年頭,距離老家2222公里,由於路途遙遠,弟弟結婚回去過一次過春節。2015年有了孩子之後,便沒有回去過春節。養兒方知父母恩,今年格外想家,回家過年吧,陪同老公,帶上孩子。春運其實是中國春節最有年味的“傳統文化”,買票、趕火車、人擠人…再經歷40多個小時火車旅程的磨煉,感覺很充實,熟悉的味道,一樣的配方,對,回家就是這個感覺。下了火車那一刻,望著家鄉的天空,有種被“釋放”的感覺。拖著重重的行李箱,牽著孩子,撒著歡兒跑出站,就像兒時放學回家的孩子。不變的是回家的味道,家鄉的變化確實翻天覆地。
火車站外,不再是拖著小推車的爸媽,而是滴滴快車師傅。鄉音未改鬢毛衰,由普通話切換成家鄉話那一刻,感覺自己回到了熟悉的頻道。一路上,司機師傅手機時不時傳來微信消息的聲音,從縣火車站途經鎮裏,再到村裏,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師傅説,最近兩年私家車急劇增加,縣裏的街道經常會堵車,要繞著走。熟悉的路,望著窗外,看著發生變化的一切,是變了。縣城的新房子順著河流沖積的洼地帶狀分佈,一棟棟嶄新的商品住宅小區,這也是中國房地産市場快速發展的縮影,逐漸在改變著住窯洞人民的生活方式,走出窯洞,搬進樓房。
進村頭那一刻,內心只有一句話“我劉漢三又回來了”。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門口停放著私家車,有的還不止一輛,從國産到進口車。記得剛離開家到深圳工作那一年,村裏最好的車是村首富家裏的那輛大眾。站在家裏那座小山頭下面,拖著行李,望上去,山頂炊煙嫋嫋的就是我家。此刻,兩個弟弟已等候多時,回家的小山路,狹窄而又陡峭,只能步行上去。幾年前村裏説幫拓寬道路,隔壁鄰居捨不得山腰的幾畝田,始終沒有實現。媽媽穿著圍裙在院子裏等候,頭髮已經白完了。“媽,我回來了。”回家的標準開場白。“回來了,冷不冷?”爸爸抱著一捆柴,準備生火,晚上可以睡個熱炕頭了,背影看去,爸爸比以前瘦小很多了。
讓人開心的事,不僅是回家了,同樣開心的是,家裏竟然裝了WIFI,對於流量一直月光的我來説,可謂是天大的喜訊,再也不用擔心流量不夠用,更不用怕搶紅包網速拼不過城裏的娃了。媽媽説,村裏現在家家戶戶都有WIFI,沒有的話,沒人願意來你家串門。進入窯洞裏,房子都進行了裝修,感覺跟城裏的商品房沒什麼區別。爸爸説,現在農村娶媳婦,不再看你有多少彩禮,有幾眼窯洞,主要看你家娃,是否上過大學,做什麼工作,職業發展是否有前途。談話間,一桌香噴噴的菜已經擺開,放眼看去,都是我的最愛,羊肉、豬肉、雞肉……爸爸媽媽説,現在不缺肉,最愛吃的其實是自家種的蔬菜,更健康養生。知道你們小時候愛吃肉,所以做的都是你們的最愛。眼淚開始在眼眶打轉,偷偷轉過身,抹了一把眼淚,唉,一到過年胖三斤,這話沒毛病。
和爸媽一起,總有説不完的話,工作的事情,村裏的事情,家長裏短。爸爸説,村裏這幾年變化太大了,國家惠農政策力度越來越大,鼓勵退耕還林,鼓勵發展畜牧業,種果樹,養豬、養牛、養羊都有政府補貼。小時記憶裏,家裏蘋果樹和梨樹一到秋天,挂滿枝頭,交通不便,沒人花體力運出去,賣了也不值錢,果子基本都是自己吃,吃不完直接就地掩埋做果樹肥料。而現在,路修通了,交通和網路改變了農村,有的村民開始搞電商,開微店,網上賣自家産的果子、小米、綠豆等農産品,因為是綠色有機産品,特別受城裏人追捧。這兩年陸續有外出務工的青年,從南方大城市回到村裏,在家裏搞養殖,搞生態農業,搞農家樂,小日子越過越紅火。爸爸説,勤勞致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除夕夜,家家戶戶,燃放起煙火,一家更比一家絢麗奪目!爸爸説,放得最大,最漂亮,時間最長的,是今年收成最好的那家。是啊,農村變了,農民變了。如今,咱山溝裏的農民很“吃香”!(深圳新聞網編輯 劉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