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2017年02月28日 14:41:42  來源:中國網
字號:    

  ——中國網觀點中國2017兩會系列評論之一

  張德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16年既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之年。在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實現GDP全年增長6.7%,國民經濟運作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態勢。其中,作為2016年經濟工作主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經濟增速換檔的大背景下,緊緊圍繞著結構優化、動能轉換,以滿足需求為最終目的,以提高供給品質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途徑,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十三五”良好開局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人口紅利遞減、資源消耗過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約束性因素漸突顯,導致長期以來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已無法繼續下去;而且,全球經濟持續疲弱,使我們難以再依靠外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內外壓力疊加,造成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對此,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央做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呈現增速換檔、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的三大特點。

  當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之際,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而要將這一重要性轉變為具體行動,基本上就要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週期性、總量性的,但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針對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不能滿足需要的現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擴大有效供給、中高端供給與減少低端供給、無效供給並舉,並與需求側管理相互配合、協調推進,通過實施相互配合的穩的宏觀政策、準的産業政策、活的微觀政策、實的改革政策和托底的社會政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實現從供需錯配到供需適配的轉變,最終更好地滿足需求。

  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在新形勢下的主動選擇,體現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這不僅是一種重大的理論創新,也是一種意義深遠的實踐創新。

  主抓“三去一補一降”五大任務

  如果説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明確了我們對經濟形勢“怎麼看”的問題,那麼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解決了我們“怎麼幹”的問題,為我們深化改革提供了主攻方向、總體思路和工作重點。

  針對2016年經濟工作,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主要抓好的五大任務。由此,2016年成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且亮點閃閃。

  去産能居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首位。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緊緊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以企業兼併重組為主,盡可能少破産清算,積極穩妥化解産能過剩。在鋼鐵和煤炭這兩個去産能的重點行業,鋼鐵行業4500萬噸和煤炭行業2.5億萬噸的2016年度去産能目標,均已提前超額完成,去産能涉及到的煤炭行業62萬職工、鋼鐵行業18萬職工,到2016年年底已安排接近70萬人。

  去庫存主要是化解房地産庫存。主要措施包括:推動新型城鎮化,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將存量房轉化為租賃房,以及將存量房搞雙創,發展健康、旅遊、養老、教育等産業等。商品住宅待售面積,從2015年末的4.52億平方米下降到2016年末的4.03億平方米,降幅達11%,房地産領域的去庫存取得初步成效。

  去杠桿瞄準降低企業負債率。2016年,中央提出了去杠桿的7種主要途徑,即積極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自我約束,多措並舉盤活企業存量資産,多方式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有序開展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積極發展股權融資。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5.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杠桿率有所下降。

  降成本意在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一方面實行減稅降費。2016年“營改增”的全面實施,帶來了5000億元以上的減稅紅利;此外,還採取了諸如階段性降低社保公積金費率,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收費項目,擴大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範圍,下調電價等降費措施。另一方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進“放管服”,已先後取消或下放國務院部門審批事項618項,全面消除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審批事項230項,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仲介服務303項。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企業成本有所下降。

  補短板就是做“加法”。相較于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和降成本就是做“減法”,補短板就是要補足供給短板,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品質。2016年,調整中央預算內投資近千億元,加大對在創新驅動、軟硬基礎設施、脫貧攻堅、城鄉統籌發展、民生建設、環保生態建設等尚存短板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通過PPP操作、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等政策措施,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到補短板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中央一號文首度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展至農業領域,使之在更大的範圍內展開,從而為增速換檔之際的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增添了新內容。

  總之,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經濟運作品質得到改善,經濟發展新動能已開始聚集,也贏得了各方面的積極評價,為我們在2017年乃至今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