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2017年02月06日 10:38:38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

(2016年12月31日)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打下一定基礎,但農産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增加産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産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須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品質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於承受改革陣痛,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範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産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力爭農村全面小康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一、優化産品産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1.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産,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佈局,鞏固主産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産,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産業體系。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複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

  2.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穩定生豬生産,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佈局,引導産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産區轉移。加快品種改良,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全面振興奶業,重點支援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嚴格執行復原乳標識制度,培育國産優質品牌。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等內陸水域養殖規模,推動水産養殖減量增效。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窪鹽鹼地養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時限和區域,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科學有序開發灘塗資源。支援集約化海水健康養殖,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區域協同保護,合理控制近海捕撈。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建立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規範各類漁業用海活動,支援漁民減船轉産。

  3.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産業。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産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産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産業。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綠色産業。實施森林生態標誌産品建設工程。開展特色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建設一批地理標誌農産品和原産地保護基地。推進區域農産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援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4.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産品佈局規劃為依託,科學合理劃定稻穀、小麥、玉米糧食生産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功能區和保護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資訊化精準化管理。抓緊研究制定功能區和保護區建設標準,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援政策,層層落實建設管護主體責任。制定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準和技術支撐體系,鼓勵各地爭創園藝産品、畜産品、水産品、林特産品等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5.全面提升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水準。堅持品質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推進農産品商標註冊便利化,強化品牌保護。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産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産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切實加強産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推行農業良好生産規範,推廣生産記錄臺賬制度,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生産銷售使用有關規定。深入開展農獸藥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藥、非法添加和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健全農産品品質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加大抽檢監測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用的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鼓勵生産經營主體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抓緊修訂農産品品質安全法。

  6.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積極引導農民在自願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並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加強農民合作社規範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産、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總結推廣農業生産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扶持培育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烘乾倉儲等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援供銷、郵政、農機等系統發揮為農服務綜合平臺作用,促進傳統農資流通網點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鼓勵地方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研究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7.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託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産要素,建設“生産+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産業園,發揮技術整合、産業融合、創業平臺、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科學制定産業園規劃,統籌佈局生産、加工、物流、研發、示範、服務等功能板塊。鼓勵地方統籌使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生産發展等相關項目資金,集中建設産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吸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産業園,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精深加工、現代行銷,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産,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

  8.創造良好農産品國際貿易環境。統籌利用國際市場,優化國內農産品供給結構,健全公平競爭的農産品進口市場環境。健全農産品貿易反補貼、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規,依法對進口農産品開展貿易救濟調查。鼓勵擴大優勢農産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推動農業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援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建立境外生産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推進農産品認證結果互認工作。深入開展農産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實施專項打擊行動。

  二、推行綠色生産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9.推進農業清潔生産。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農藥行業生産監管及産品追溯系統,嚴格行業準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態迴圈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以縣為單位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建立可持續運營管理機制。鼓勵各地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支援力度,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繼續開展地膜清潔生産試點示範。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

  10.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加快完善國家支援農業節水政策體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幹工程節水改造與建設力度,同步完善田間節水設施,建設現代化灌區。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集中建成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穩步推進牧區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嚴格限制生態脆弱地區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場。建立健全農業節水技術産品標準體系。加快開發種類齊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節水灌溉技術和産品,大力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額管理,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考核。實施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

  11.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擴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範圍。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支援力度。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合理設定補助標準。支援地方重點開展設施農業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機質。擴大華北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範圍。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進度。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期滿後,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範圍。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

  12.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落到實處。繼續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推動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建設。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補助政策。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加強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推進沙化土地封禁與修復治理。加大野生動植物和珍稀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治理,繼續開展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