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農曆丁酉雞年共384天 將現“一年兩頭春”現象

2017年01月27日 13:03:14  來源:長江網-長江日報
字號:    

  原標題:農曆丁酉雞年384天他們算出來

  農曆丁酉雞年將至,天文專家表示,這一年從2017年1月28日開始,至2018年2月15日結束,長達384天,並且會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的“一年兩頭春”現象。

  2017雞年為何多出19天?農曆到底怎麼算?昨日,我國農曆官方出版機構——紫金山天文臺曆算室傅燕寧接受長江日報記者專訪,為大家詳解我國傳統曆法,以及農曆幕後“推手”的秘密。不過對於“現代欽天監”的叫法,傅燕寧表示:“我們與欽天監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不僅編寫年曆還預報大行星運作軌道

  中國現行的農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曆算和天文參考係編訂,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曆算和天文參考係是農曆的官方出版機構。

  “歷算室是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一個部門,部門成立很早了,目前工作人員有10個。編制農曆其實是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傅燕寧説,在推算農曆前,要做很多前期準備工作,一架精密電腦必不可少。

  “現在是用電腦模型推算農曆。比如算天體的位置,是國際天文聯合會的標準模型。用模型來計算農曆,過程很快。”他表示,現在的計算方法相對準確,誤差還是有,所以要不斷地改進模型。

  他們的工作除了編訂農曆外,大到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標準升降時間,日全食發生的準確時間;小到科學計算出日照時間。此外,還有重要一項是觀測天體運動,用來改進模型。

  傅燕寧表示,現在,歷算室不但可以獨立編寫年曆,還能準確計算太陽、月亮等天體運動方位和速度,預報各類天象。歷算室並且公佈每年的24節氣的具體時間(精確到分鐘)、重要的天象(日月食等)時間、大行星運作軌道等資訊。

  正在編制農曆計算的國家標準

  我國曆法的起源追溯到傳説時代,確立制定時期始於戰國。戰國時期的四分歷都體現在《漢書藝文志》所載的古六歷,它們是我國最古老的曆法。

  然而,傅燕寧表示,在現代天文學發展上,舊中國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1970年以前,我國出版的年曆都以翻譯“洋歷”——蘇聯和歐美的歷書為主。

  1964 年,紫金山天文臺取得獨立編算工作的初步成功。1965年,進一步提高了編算品質。之後紫金山天文臺短時間內編算出1969年和1970年兩本中國天文年 歷。在這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1970年天文年曆》中的序言寫道:“中國天文年曆的誕生表明,依賴‘洋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傅燕寧看來,農曆對於中國人來説,必不可少,其現存的意義體現在文化價值。“農曆涉及中國重大節假日的計算和確定,如春節、中秋、清明等,還是指導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

  他表示,歷算室目前正在編制農曆計算的國家標準,將編算方法統一確定。“不能説你算是今天過年,他算是明天過年,需要一個標準,即怎麼算農曆。”傅燕寧説, 隨著廣泛的高精度天文觀測資料的大量積累,紫金山天文臺曆算室的工作不斷擴充。未來,歷算室將放眼國際,開展具有國際水準的科研工作,進行前沿性課題研究。

  歷算室不能與古代欽天監相提並論

  傅燕寧揭秘,由於曆法特殊的政治含義,常有歷代統治者重新修訂,以確立自己的統治權威。

  “古代曆法,並不單純為了計算日期和指導農業,還帶有重要的政治含義。這也決定了歷算室並不能與古時候的欽天監相提並論”。傅燕寧介紹,按歷史的職責研判,負責授時的機構即欽天監,欽天監是法定編歷機構。

  “我們與欽天監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欽天監是為皇帝服務,我們是純粹把農曆編算出來就完了。”他説,在古代,皇帝被奉為天子,時令是天意,“皇帝要熟知天象的變化,如果天子都搞不清天意,那還怎麼證明統治的權威?”

  傅燕寧説,除此之外,古時候很多天文現象,諸如日食月食之類,都被認為是上天對世人的警示;王朝的重要典禮和祭祀儀式,通常也要參照著特定的節氣進行。

  他表示,古代曆法,從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統治權力本身。皇帝頒布曆法,昭示著其政權的合法性;子民接受曆法,代表其承認政權的合法性。

  解讀>>>

  農曆並非陰曆

  而是“陰陽合歷”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事實上並非如此。”傅燕寧介紹,農曆又稱華歷、夏曆、國歷,是我國傳統曆法,它實際上屬於陰陽曆。

  大 家熟知的陽曆,就是“太陽曆”,是依據太陽的變化,即地球繞太陽運動時,人在地球上所觀測到的太陽的變化來編訂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設定為一 年;陰曆,就是“月亮歷”,是根據月亮的變化來編訂的曆法,以月亮經歷一次從圓到缺的迴圈為一個月;農曆則兼顧了太陽和月亮的雙重變化,屬“陰陽合歷”, 是我國古代人民獨創的曆法。

  農曆之所以又“陰”又“陽”,傅燕寧説,這與我國古代人民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可以説,農曆是隨著農業生産實踐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就有“欽若昊天,敬授民時”的記載,這説明古人通過觀測天象來洞察自然界現象,以發現規律,編成曆法,指導農事活動。

  “古 代中國人可能先觀測到了月亮的變化,因為月亮的圓缺更加直觀,資訊更易於捕捉。但同時,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當時的農業生産完全靠天吃飯,需要嚴格掌 握氣候變化的年週期,而這極大依賴於太陽的變化規律。”傅燕寧説,因此,古代人需要製作一個既包含月亮變化又包含太陽變化的曆法。

  “農曆也有年月日,只不過它們的演算法比較複雜。不像西曆每年固定,農曆每年一算,且每年都有變化。”傅燕寧説。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