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觀古今于須臾 撫四海于一瞬

2017年01月24日 15:37:4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中國道路的成功豐富了世界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世界上既沒有唯一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尊重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尊重各國自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與實踐,是世界多極化與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中國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們“獨創的”,是一條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樣化,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潮流和內在規律。

  中國道路提供了人類實現和平發展的新模式

  和平發展是中國道路的重要特徵。我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國在實現自身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還堅持正確的義利觀,踐行不爭霸、不稱霸、不結盟、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的莊嚴承諾,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尊重其他國家自主選擇的發展模式,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促進各國普遍發展繁榮。這些都與西方一些國家通過建立殖民體系、爭奪勢力範圍、對外武力擴張實現發展的老路子根本不同。

  縱觀西方大國崛起的歷史,“暴力”是其發展道路上的主旋律。新航路的開闢,開啟了西方大國崛起之門,也打開了西方殖民擴張的潘多拉魔盒。工業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世界市場的狂潮。為搶奪市場、瓜分世界和獲取霸權地位,新舊殖民主義者的矛盾不斷激化,以致引發了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發達國家雖然不能再以赤裸裸的方式進行殖民掠奪,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仍然存在,國際“遊戲規則”仍然主要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制定。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經常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的旗號,強行輸出西方價值觀念,甚至直接使用武力干涉其他國家內部事務。美國學者亨廷頓直截了當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唸有助於為西方對其他社會的文化統治和那些社會模倣西方的實踐和體制的需要作辯護。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

  歷史上,西方窮兵黷武式的發展道路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國強必霸”的“自然”意識。中國道路的成功,走出了一條能夠跳出西方霸權衝突歷史週期率的和平發展之路。和平發展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國道路的內在屬性和本質特徵。面對中國日益走向繁榮富強,國際上一些人認為中國發展起來了就會成為其他國家的一種威脅。對此,習近平同志作出了明確回應: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用和平。”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身,又是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這種自信和自覺來源於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澱,來源於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所需條件的深刻認知,來源於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對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科學結論,是文化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