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觀古今于須臾 撫四海于一瞬

2017年01月24日 15:37:4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結合歷代經典來看,“歷史感”首先表現為作品能真實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杜甫被譽為“詩聖”,是因為杜詩對安史之亂中的重要事件以及百姓所遭受的苦難有著全景式的反映。托爾斯泰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因為他對俄國地主和農民的生活描繪得極其出色。

  “歷史感”還表現為作家對現實的描寫不是機械地複印,而是通過對生活的提煉加工,創造出更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典型,進而體現出歷史發展的趨勢。杜詩的魅力正是由於能夠傳達出普通民眾所遭受的磨難和共同心聲。魯迅《阿Q正傳》在連載中曾引起眾多人的猜測,很多人疑心魯迅在諷刺自己,因為他們在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是由於這些偉大的作品不僅源於生活,而且高於生活,從中能夠看出歷史的必然趨勢和本質屬性,才能夠引導讀者更好地體悟人生,洞察社會。

  “歷史感”需要作傢具有強烈的時代使命感。作家應該把個人情感融入民眾生活之中。立足大眾,反映時代,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歷史感”的偉大作品。魯迅在《我怎麼做出小説來》中説:“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的偉大在於他的作品體現出真正愛國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憂慮,在冷酷的外表下包含著療救病態國民的苦心。如今,我們偉大的祖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待的那樣,“有責任寫出中華民族新史詩”。(王宏林,作者係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下一頁【延伸閱讀:中國道路的世界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