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第一書記”成綱:從點滴小事做起 幫助老鄉脫貧致富

2016年12月14日 14:58:55  來源:央視網
字號:    

1

  “2015年7月13日,晴天,早上6點,從延安驅車100公里,拐進了子長縣山溝溝裏的村委會……”成綱日記本的第一頁記錄著他成為延安市子長縣余家坪鎮雙流灣村“第一書記”的時間,正是從那天起,這個原本在延安市檢察院上班的幹部,紮根基層,逐漸成為這個貧困村群眾的知心人、帶頭人。

  主動請纓 申請駐村

  雙流灣村地處偏僻,由楊家圪臺、楊家溝、雙流灣三個自然村組成。村裏共有342戶972人,其中貧困戶102人,約佔總人數的15%,低保戶61人,殘疾人11人。自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以來,這裡山體以上三千多畝的範圍全部退耕還林,只剩下一千多畝的川地可以耕種,如今常年留在村裏的,大多是一些老弱病殘村民。

  面對這樣的工作條件,2015年7月,44歲的延安市檢察院幹部成綱,主動申請擔任雙流灣村“第一書記”,開始了他的駐村生涯。

  剛進村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這個市級幹部大概就是來轉一轉,走一走就回去了,可沒過幾天,成綱卷著鋪蓋,穿上膠鞋,借住進了老鄉家的窯洞裏,一住就是一年半。

  駐村後,成綱第一時間投入到村委的各項工作中,他遍訪貧困戶,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制定幫扶計劃,村委會、老鄉家、田間地頭處處留下了他的身影。

  做了十幾年鄉村教師的村民劉海召患有先天性小兒麻痹,村上的小學撤並後,他被辭退回家,生活一夕間陷入困境。劉海召想不通,甚至想到了輕生,成綱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把劉海召列入了重點幫扶對象。

  幾個月裏,成綱跑得最多的就是劉海召家,好幾次從下午四點坐到半夜十二點,慢慢地將劉海召的心結解開了。在成綱的幫扶下,劉海召不僅從危窯搬進了新房,還開始騎著殘疾人三輪車幹活掙錢,自力更生。

  2016年,村民劉曉芳的大女兒被榆林學院油氣勘探工程專業錄取,可面對腸癌晚期命懸一線的丈夫和家裏一貧如洗的實際情況,上還是不上,劉曉芳犯了愁。成綱得知後,回到延安,動員了他所有的親朋好友、同事關係,四處奔走呼籲,最終將募捐來的14800元一次性送到了劉曉芳的手中,劉曉芳激動地説:“成綱書記,你就是俺娃‘再生爹’啊!”

  5萬字記錄400個日日夜夜

  翻開成綱厚厚的駐村日記,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其中有尋牛的,有發放雞疫苗的,有調解鄰里糾紛的,也有抒發感慨和思考的……至今已有5萬餘字。

1

  2016年9月8號晚上9點,成綱正在窯裏翻書看報紙,突然聽到土畔下有哭聲和嘈雜聲,便走到院子裏向下喊,原來一個村民的牛找不見了,急得正在哭。“對農民來説,丟頭牛可能一年的收入就沒了。”成綱匆忙換上衣服,帶上手電,叫了幾個人,進溝去尋牛,在黑黢黢的大山裏找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把牛找了回來。成綱在一篇標題為《駐村記.尋牛》的日記中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

  孫愛軍兒子當兵的事出了問題,找成書記;

  曹順平家的娃醫保報不了,找成書記;

  84歲的老人董桂花想聊天了,找成書記……

  一年多的駐村生活讓成綱徹底融入了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

  幫助老鄉脫貧致富

  身子俯得越低,越能傾聽到大地的迴響。成綱深入調研、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結合村情實際,積極探索創新脫貧辦法,修路、蓋房、發展産業,嘗試著能夠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各種路子。

  駐村一年多時間,成綱先後給30戶貧困戶申請到養殖補貼6.6萬多元,為貧困戶發放雞苗上千隻,新修建豬圈28座,每戶貧困戶養豬5頭,預計2016年每戶可增收4000到5000元。

  要致富,先修路。成綱先後協調縣有關部門用水泥加固、維修村道路10公里,新建生産便民橋2處,水泥硬化村民通行巷道11處,整修硬化村民休閒廣場2處,建大型垃圾臺3處,在山峁、荒地、坡洼、小路邊栽植綠化苗木37000余棵。通過整體治理,如今雙流灣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我到農村來,就是想為村民幹點實事。”成綱這樣説,也是這樣做的。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