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出文人
世外桃源的美,讓人沉醉,看慣了遊客的遊記,看膩了小橋流水的畫面,那麼,讓我們換個角度,來聽聽烏鎮本地人怎麼看烏鎮,也看看烏鎮給予它的子民怎樣的印記。
▲王士傑,浙江桐鄉人。在烏鎮度過童年少年時光,深愛著老烏鎮,也為今日烏鎮之輝煌感到自豪。已出版文史隨筆《河聲入夢來》、《水墨烏鎮》、《桐鄉土話:民間視角與地方記憶》、《烏鎮印象》。現為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
▲李渭鈁,浙江桐鄉人。桐鄉一邑的資深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在漫長的四十多年時間裏,他專注于拍攝烏鎮,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目前正舉辦父子三人的“尋夢烏鎮”李家父子五十年水鄉影像作品展。
▲李群力,浙江桐鄉人。接過了父親的衣缽繼續拍攝烏鎮美景,已出版《烏鎮的似水年華》等多種有關烏鎮的書籍。現任桐鄉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烏鎮文化的起源
距這個中國最著名的水鄉古鎮東南1公里處,有一個自然村叫“譚家灣”,這裡出土過一批陶器標本。據説,這就是烏鎮千年文化的本源,從此這一節節青石板路鋪成的,就是千年的畫卷。
烏鎮最早叫烏戍,別看現在的烏鎮風光宜人,比較柔美。其實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由於是吳越兩國的交界處,曾是兩軍對峙的地方,滿是刀光劍影,到了宋代之後,烏鎮才越來越繁榮。
如今“譚家灣”這裡已經成為了烏鎮主要的景點之一。遊客來到烏鎮,必然會到這個地方遠眺烏鎮,輕輕一瞥,就是日月悠長。千年的余韻在一葉小舟沉沉浮浮之間遊蕩。
攝影師眼中的烏鎮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這首詩恰如其分的描述了七八十年代烏鎮的日漸衰敗。而李渭鈁,這位八十歲高齡的攝影師,用鏡頭看了烏鎮五十年,也見證了古鎮五十年的興衰隆替。
如今走在烏鎮的斑駁的石板上,李渭鈁拍攝的是過往的歷史,心裏卻懷著年輕的夢。幸運的是他的兩個兒子李力群和李群力都是子承父業,承載了這份對於烏鎮沉甸甸的眷戀和思念。對於他們來説,烏鎮不僅僅代表老一輩人的思鄉之愁,也代表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冀望。
烏鎮的新變化
作為一個烏鎮人來説,烏鎮的變化是我們肉眼可見的,比如去年的網際網路大會還沒有的新場館,今年已經飛速建成了。
烏鎮互聯的情況主要積聚于 “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製造”和“網際網路+金融”等産業,提供“通、快、新、優”的網際網路環境。
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於11月16日至18日在浙江烏鎮召開。如今的烏鎮景區都實現了免費高速Wifi的全覆蓋。而已經擁有的26條萬兆級光纜,真正實現“萬兆進會場,千兆到桌面”的光速上網,桐鄉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最好的城市之一。
經過一年的籌備,烏鎮的自然環境更加優美,辦會環境更加完善,網路化智慧化水準更加提升,智慧烏鎮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各方嘉賓。烏鎮將迎來不可預知的發展機遇,給浙江給中國給世界無窮的活力和希望。
為烏鎮點ZAN!為“網際網路+”點ZAN!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