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了

2016年11月14日 14:21:3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一)時間是常量,也是奮進者的變數。

  “2013.11—2016.11”,全面深化改革走過了三年的歷程。三年雖短,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大地上卻有數不清的改變在發生,億萬人的力量在匯聚,延展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精華薈萃的特殊單元。

  這三年,中國進入了新的“改革時間”。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吹響了改革集合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改革與法治相向而行、破立並舉、相得益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新發展理念佈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奏響了改革與發展的“雙重奏”;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部署,開啟了新形勢下黨的建設新征程。

  這三年,中國實現著新的“改革願景”。“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廈的話,這三年是夯基壘臺、選材備料、立柱架梁的三年,今年力爭把主體框架搭建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自信有力。

  從廣東蓮花山鄧小平銅像下,到陜西楊家嶺黨的七大會址中,再到安徽鳳陽小崗村的麥田裏……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脈絡日益清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面發力,各領域標誌性、支柱性改革基本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當不少國家為難覓發展新引擎而扼腕嘆息時,他們驚訝地發現,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拔地而起。

  抉擇中國自身命運,回應世界發展難題。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程”上,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治理變革正闖關奪隘,新世紀最壯闊的改革畫卷正徐徐鋪展。今日中國,已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歷史新起點上。

  (二)“新的覺醒,新的長征”,有人這樣形容三年來的治理新局。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厲風行的作風。

  從深改元年全面播種、次第花開,到關鍵之年全面發力、縱深推進,再到攻堅之年立柱架梁、擊楫勇進……這三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敢闖敢試、敢破敢立,在改革“大考”中獲得了高分。

  ——真刀真槍,敢於“亮劍”,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硬骨頭”。

  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啟動實施;生態文明改革總體方案精彩亮相;規範領導幹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經商辦企業行為試點紮實展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正式建立;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誕生,軍隊組織架構實現歷史性變革……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破解了一批議論多年、阻力較大、長期難啃的“老大難”。

  ——刀刃向內,敢於“斷腕”,全面深化改革攻克了“突破口”。

  中央政府定價項目減八成,地方政府定價項目減一半,價格改革大刀闊斧;曬權力清單,推政務公開,法治政府建設蹄疾步穩;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海自貿區經驗在全國複製推廣……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門、跨多領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牛鼻子”。

  ——真金白銀,敢出“實招”,全面深化改革凸顯了“含金量”。

  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順利實施,更多農村娃能念上好大學;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理順醫藥比價,推進分級診療,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開二孩,優化人口結構;戶籍制度改革堅定推進,戶口本不再成為阻隔城鄉流動的高墻;公安改革全面深化,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異地辦身份證、考駕照、做車檢等更加便捷……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義,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組合拳,給百姓沉甸甸的“獲得感”。

  “海壓竹枝低復舉,風吹山角晦還明。”三年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時,海外輿論對中國的336項改革任務曾不乏懷疑之聲;如今,他們的評價是:“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説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推進改革。”

  (三)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在更大的時空坐標上審視新一輪改革,它的歷史方位是什麼?又該如何研判其歷史價值?

  制度與治理,是決定一個國家性質和競爭力的根本問題。古往今來,大多數社會動蕩、政權更疊,原因最終都可以歸結為沒有形成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從社會主義誕生以來的歷史過程看,怎樣治理社會主義這樣的全新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沒有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歷;列寧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尚未深入探索就溘然長逝;蘇聯在其70多年治理歷程中也曾輝煌,但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日積月累、積重難返,最終逃不過國亡政息的命運。

  再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看,武昌城頭辛亥革命的槍聲,擊碎了舊中國綿延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隨之而來的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種種國家治理體系方案都在現實中敗下陣來。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在治理實踐中有過積極探索,也曾遇到嚴重曲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問題被提到“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高度,最終找到了正路、開闢了新路。

  我國現代化進程順利推進,需要我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是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已經走過前半程,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後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整合,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正是這樣的歷史價值和歷史擔當,讓全面深化改革義無反顧、砥礪奮進。最為寶貴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的實踐成果、制度成果昇華為思想成果,形成了凝聚共識、指導實踐、引領未來的改革理念。這一改革理念著眼於解決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現代化問題,對改革動因、改革目標、改革主體、改革方法、改革落實等方面作出了新的精闢闡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在“為什麼改”問題上,改革理念認識更加深刻。

  全面深化改革是順勢而為,符合世界潮流。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歐債危機後,歐洲重提再平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孕育興起,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不改革不行,改革慢了也不行。錯過改革窗口期,今後改起來,成本更高,代價更大,後遺症更多。

  全面深化改革是迎難而上,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原動力。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這些年,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然而騰飛的自豪也伴隨著成長的煩惱——

  許多“兩難問題”亟待破解:我們還來不及回味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喜悅,就要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調結構要大刀闊斧地去産能、去杠桿,可保民生又要守底線,穩就業;去除行政審批體制的痼疾需要猛藥去疴、重典治亂,可轉變政府職能還得講究程式正義、于法有據……矛盾重重,剪不斷、理還亂。

  許多“群體焦慮”需要紓緩:一邊是教育快速發展,一邊卻是教育通道還不通暢;一邊是醫生過勞收入不高,一邊卻是患者看病難,看病貴。腰包鼓了,有的為何分配不公?房子多了,有的為何居住不起?馬路寬了,有的為何通勤更難?……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更加執著。

  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絲毫不比不發展時少。當下中國,依然面對著長長的“問題清單”: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産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回首過去,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面對未來,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就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舍此別無他途。

  全面深化改革是抓住機遇,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向前看,全面深化改革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節。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實踐,是與全面依法治國齊頭並進的姊妹篇章,是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由之路。改革貫穿“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各領域,既是驅動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徑、也是精神內核。改革揚帆,“中國號”巨輪才能向著中國夢破浪前行。

  (五)“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往哪兒改”問題上,改革目標更加明確。

  全面深化改革提出這樣的“兩句話”總目標,並在總目標統領下明確“五位一體”加黨建的體制改革分目標,這是改革進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觀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

  “前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根本方向。明確這一方向,就是響亮地告訴世人,不管改什麼、怎麼改,都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都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搞其他什麼主義。“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我們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不應照搬他國政治制度模式,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説教,“不能讓別人拿我們的生活做試驗”。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地説,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薄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能走得通、走得遠。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這條路走得更踏實、走得更好。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制度自信。

  “後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命題和鮮明指向。我們曾經講過很多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但並非只要把這些現代化拼接起來,一個現代化國家就誕生了。社會制度是現代化變革的關鍵性因素,只有把現代化的內涵提升到治理現代化的高度,將制度的完善與發展熔鑄為改革的總目標,現代化才能平穩持續地向前推進。我們絕不能低估蘊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優勢、韌性、活力和潛能,但也應看到,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短板”。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們説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與制度自信之間的辯證關係。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

  (六)“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在“為誰改”問題上,改革指向更加鮮明。

  魯迅先生説過,“多數的力量是偉大的、要緊的,有志於改革者倘不深知民眾的心,設法利導,改進,則無論怎樣的高文宏議,浪漫古典,都和他們無干,僅止于幾個人在書房中互相嘆賞”。今天我們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於30多年前。只有抓住複雜中國不斷變動的真實民意,帶給人們更多的獲得感,才能使改革始終與人民心聲相激蕩,在時代浪潮中不迷航。

  獲得感是一種呼應感。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是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問題,改革就要從這些問題入手,把群眾利益訴求作為努力方向,再難也要向前推進。要善於從社會關注的焦點、日常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的切入點。群眾大量從事的一些生産經營活動,譬如在城市擺地攤等,雖然超出現行法律法規,但也有一定合情合理性,反映了群眾需求,堵之可能無功,疏之或許有效。改革開放30多年來,很多改革正是把一些群眾在做但尚無法律依據的事情變成了合法的事情。只要找到利益平衡點,往往就找到了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才能接地氣、有人氣,更好滿足群眾訴求。

  獲得感是一種參與感。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把群眾當“看客”,而應引導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人民群眾永遠是改革的“主角”。

  改革能否打高分,得讓基層、讓群眾來評判。將群眾的感受和認可作為試金石,能夠試出改革是否對準了焦距、擊中了要害;能夠更加精準地衡量出改革措施是否立得住、站得穩、持續釋放正能量。

  獲得感更是一種受益感。

  利益調整是改革進程中躲不過的問題。過去的改革往往是“帕累托改進”,絕大多數人能從改革中受益,現在的改革很可能是“卡爾多改進”,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並存。這就需要我們算好改革的利益賬,通盤評估改革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後的利益變化,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統籌各方面各層次利益關係,善於算大賬、總賬、長遠賬,使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大多數人。這就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落下”,用底線的刻度標注改革的溫度;意味著不僅要吃飽穿暖,更要活出高品質、精氣神,實現“五位一體”的全面改善;意味著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讓改革給人民群眾送上看得見的好處,帶去熱騰騰的希望。

  (七)“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在“怎麼改”問題上,改革方法更加科學。

  看似尋常的問題,放在中國的現實境況中,往往變得不那麼簡單。東中西部、城市鄉村,“發展差距甚至達一個世紀”;13億多人口,比美日德法英人口總和的兩倍還多,利益訴求千差萬別甚至彼此難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才能改得準、行得穩?這就需要掌握科學的改革方法論,把握和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

  ——既要頂層設計,又要基層探索,實現“上”與“下”的良性互動。

  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互不排斥、辯證統一。改革行至深水區,新舊矛盾糾結,利益訴求龐雜。頂層設計如同“導航儀”、“牽引機”,能突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野障礙,引導改革超越既有利益格局,沿著科學路徑前行。基層探索、“摸著石頭過河”也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我國不同地區發展水準差距大,在改革問題上想要排好隊、齊步走、整齊劃一是不切實際的。要想順利“過河”,就要鼓勵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找到不同的“橋”和“船”。

  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都要有全局觀。頂層設計要謀劃全局,但這種謀劃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搞計劃”,而是充分調研、反覆論證、及時調整、科學決策。基層探索也要觀照全局,要發揮好試點對全局性改革的示範、突破、帶動作用。

  ——既要統籌推進,又要重點突破,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少了稅收調節、公共財政、養老體制的創新,收入分配改革必然難以邁步;沒有戶籍、教育、醫療、住房的保障,農民工成為新市民只能是一個遙遠的夢……改革越深入,各領域各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越強,每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産生重要影響,又都需要其他改革予以支撐。如果只是“線性部署”“單兵突進”,沒有通盤考慮好先手棋、後手棋,改革難免相互掣肘。只有堅持統籌整合、整體推進,才能讓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然而,“全面”又不等於撒胡椒面,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把要啃的硬骨頭找出來,把要涉的險灘標出來,在節骨眼、要害處用力,做到“一子落而滿盤活”。

  ——既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尋求改革與法治的最佳結合。

  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內解決問題,尋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公約數”,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才能確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樣,行穩致遠。改革重在突破,法治重在規範。全面深化改革,要勇於“破”,即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但“破”不是無邊界、無底線,要沿著法治的軌道前行。“破”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立”,即形成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高效的法律和制度。那種認為改革就是衝破法律的“束縛”,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讓路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只有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才能更好發揮法治對改革的保障推動作用。實踐證明已經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要及時上升為法律法規;保守僵化、已成為發展“絆馬索”的條條款款,該修改儘快修改;陳舊過時、早已不適應現實的法律法規,該廢止果斷廢止。那種認為法律就是要保持“超穩定”的觀點同樣是不正確的。

  ——既要快馬加鞭推改革方案,又要持之以恒抓改革落實,堅持“取勢”與“取實”的高度統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工程,頭緒多,任務重,必須先集中力量把主要改革舉措推出來,把氣勢提起來,然後一項一項抓好落實,這是改革的環境和實施條件決定的。如果慢條斯理、按部就班,不僅時間上不允許,也會造成一些重大改革舉措不能系統配套推行。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後的改革中一手抓改革方案,一手抓改革落實,通過的方案要“查哨查鋪”,確保落實到位。

  (八)“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盯著抓、反覆抓,直到抓出成效”——在“如何改到位”問題上,改革態度更加堅決。

  新一輪改革大潮已起,但有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懶改、慢改、假改、不會改等現象。有的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既有“一心一意”攻堅克難往前推的;也有“半信半疑”隨波逐流跟著走的;還有一動自己利益就“三心二意”拖延甚至阻礙改革的。有的是落實工作不力:有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只到膝蓋不落地”;也有方案出手就放手,不指導、不督察,“管生不管養”的;還有缺少系統整合,法規政策不銜接、相關改革不配套的,制約了改革效應最大化。

  讓改革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我們既當好改革促進派,擁護改革、支援改革、敢於擔當,又當好改革實干家,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幹出成效。

  改革貴在擔當。不能把改革當成一個機械的純物理的推進過程,一定要看到改革實際上是人的變革。“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一定會遭到反駁的。” 要改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動別人的奶酪,不可能都是敲鑼打鼓、歡歡喜喜、輕而易舉,引起人們思想活動甚至波動是正常的。如果一項改革方案推出來,社會上沒有什麼反響,安安靜靜、平平穩穩,只能説明這項改革還沒有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認識到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會長痛的道理,只要符合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只要有利於落實新發展理念,只要有利於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就堅決地破、堅決地改。大石攔路,弱者視為前進的障礙,勇者視為前進的階梯,改革關頭勇者勝。

  改革重在實幹。一步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時下,一些改革舉措仍停在會議裏、留在紙面上。必須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提高改革方案的穿透力,決不能搞空談,踩虛腳,放啞炮。要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抓主體責任,擰緊責任螺絲;抓督辦協調,控制進度、把關品質、協調矛盾、綜合平衡;抓改革成效,激發發展活力、增進人民福祉……還要建立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體制機制,形成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導向,營造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濃厚氛圍。

  改革推進到哪、督察就跟進到哪。改革改有所進、改有所成,要靠督察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提高品質。要狠抓督察,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督就要督在實處;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察就要察到要害。以強有力的督察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不斷提高改革的精準化、精細化水準。

  (九)“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改革理念是航標燈,引領改革磅薄前行;它又是加油站,為改革注入生機活力。

  復興之路上,我們迎著朝陽奮力奔跑了幾十年,終於跑到了決戰決勝的階段。放眼前方,我們離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已不足5年,離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算來也只剩下1/3的征程。無論是清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還是全方位優化治理結構、治理機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都需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敢於觸及深層次利益關係和矛盾,把改革進行到底。惟其如此,衝刺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才更有爆發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才更有持久力。

  “在經歷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戰爭以及難以名狀的事件後,中國人正準備擁抱久盼的夢想”。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改革帶來的澎湃動能。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