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運用網際網路——
“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路資訊技術産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的第九次集體學習令人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走出“紅墻”,把“課堂”搬到了中關村,以調研、講解、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其中“授課老師”多為網際網路領域的企業家和科研人員。總書記考察了增材製造、雲計算、大數據、高端伺服器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情況後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
今年10月9日,中央政治局就實施網路強國戰略進行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路資訊技術産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創新是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總結歷史經驗,總書記指出,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産業和新産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2015年11月15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無論是在國內同中國企業家交流,還是訪問不同國家,我都有一個強烈感受,那就是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網際網路+、分享經濟、3D列印、智慧製造等新理念、新業態,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正在創造巨大需求,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潛力也是巨大的。”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總書記指出,新常態要有新動力,網際網路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資訊資源深度整合,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資訊“大動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綱要都對實施網路強國戰略、“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等作了部署,總書記強調要切實貫徹落實好,著力推動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以資訊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為推動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揮積極作用。
網際網路發展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網際網路普及的廣度。總書記指出,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資訊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資訊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用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總書記特別指出:“相比城市,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網際網路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頻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
隨著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深刻認識網際網路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等為抓手,以數據集中和共用為途徑,建設全國一體化的國家大數據中心,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要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利用網際網路扁平化、互動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資訊化手段更好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
“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如果不懂網際網路、不善於運用網際網路,就無法有效開展工作。”總書記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不斷提高四種能力,即“不斷提高對網際網路規律的把握能力”、“不斷提高對網路輿論的引導能力”、“不斷提高對資訊化發展的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對網路安全的保障能力”。
對於7億網民,總書記傾注了特殊的感情,指出:“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幹部就要到哪兒去”。“通過網路走群眾路線”,“善於運用網路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總書記叮囑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文化強、國運昌,網路強國同時也應該是網路文化強國。總書記指出:“要有豐富全面的資訊服務,繁榮發展的網路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的標誌,必須樹立以中華文明為底蘊的網路文化意識,並切實發展和壯大中國網路文化産業,提升我國網路文化的影響力。
網際網路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催生了新的文藝形態。對此,總書記保持高度關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特別提到了網路文藝生産問題,指出,網際網路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位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路文藝創作生産,加強正面引導力度。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