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8日發佈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9.56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9%。其中,出口和進口分別下降2%和1.8%。10月單月出口1.19萬億元,下降3.2%,延續了9月的下降態勢。10月出口延續降勢也顯示當前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基礎依然不牢固。專家指出,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依然是外部市場因素,隨著我國進出口內生動力的增強,以及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全年外貿有望實現回穩向好。(11月9日《經濟參考報》)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自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之後,我國的出口壓力一直較大。這主要源於三個因素。一是國外需求總量的減少。這個很容易理解,歐美市場佔我國出口總量的大頭,人家日子不好過,自然會節衣縮食,減少需求量,國外需求總量便隨之減少。
其二是加工貿易的減少。在國際産業分工中,中國處於價值鏈的低端,加工貿易佔了出口量的大頭。然而,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環境壓力的增大,很多出口加工企業要麼倒閉,要麼搬遷,要麼轉型升級,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隨著加工貿易的減少,出口總量必然也會減少。
其三是人民幣升值。次貸危機後,人民幣對美元總體趨勢是升值。2007年的時候,1美元相當於人民幣7快多。現在呢?1美元相當於人民幣6塊多。目前,儘管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但還沒破7。事實上,也不可能破7。人民幣要走出去,要國際化,要成為世界貨幣,長期看對美元必然保持升值趨勢。
中國出口要增加,必須在三個方面努力:一是拓展新市場;二是積極發展一般貿易;三是用出口政策扶持衝抵人民幣升值效應。
事實上,中國就是這樣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是中國出口的重點市場。據海關總署初步測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超過4.52萬億元,約佔同期我國外貿總值的1/4強。與此同時,一般貿易進出口比重也在提升。數據顯示,前10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0.8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持平,佔我外貿總值的55.5%,較去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扶持外貿、鼓勵出口的利好政策出臺,比如提高機電、成品油等400余種産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至17%的政策已于11月1日起執行。如此三管齊下,相信中國出口一定會扭轉下降態勢。(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