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巫溪縣白鹿鎮石院村黨支部書記周天松 帶領大家脫貧是我的責任

2016年11月10日 17:10:14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字號:    

  周天松(右)在給村民講解果樹種植技術。通訊員 王豪 攝

  皮膚黝黑,兩鬢已有些許斑白,時常身著一件褪色的軍綠色外套,褲腳還常有泥巴……這個常常走家串戶、穿行在田間地頭的人,就是巫溪縣白鹿鎮石院村黨支部書記周天松。

  提到周天松,村民都稱:“那是個帶著我們幹實事的能幹人。”在村民眼中,周天松為人耿直,做事踏實、有想法,能夠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大家信任我,選我當村幹部,我就得把事情做好。”11月8日,寒潮來襲,石院村籠罩在一片陰雨中,在村裏為孤寡老人蓋的安置房裏,周天松正和老人們拉著家常,關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而他自己腳上還只穿著一雙涼拖鞋。

  在外打工多年、存下了近40萬元的周天松,原本可以走出大山,過上令許多人羨慕的生活,但周天松卻沒有這樣做。2003年,在村民詫異的目光裏,周天松帶著自己的全部家當回到了石院村。“我過得好了,可村裏人還窮得很,我就想有沒有辦法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別人都是往家裏掙錢,可他倒好,自己還倒貼”

  石院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幾乎一窮二白。

  2004年被推選為村主任後,周天松對村裏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研。他發現,村裏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是行路難,“沒有路,怎麼能發展?”

  龍王河是村裏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但河上沒有橋。“娃娃們都要踩著石頭過河,熱天家發大水的時候,娃娃們要靠背著才能過河,造孽得很。”周天松説。

  孩子們上學路上的艱難,只是石院村交通不便的一個縮影。在2004年之前,石院村不僅沒有一條硬化路,連機耕道都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

  面對這種狀況,周天松和村幹部一趟又一趟的往縣城跑,為村裏爭取到了龍王河公路橋建設項目。兩個月後,龍王河橋順利竣工,但周天松卻沒有停下來,他又給村裏爭取了6公里的村道建設項目,併發動村民出工出力參與道路修建,還自掏腰包墊付了2萬元的工程款。

  “別人都是往家裏掙錢,他倒好,自己還倒貼。”周天松的舉動招來妻子的不滿。可看著村民出行方便了,周天松卻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也就在這一年,周天松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要改變現狀,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極致”

  路修好了,但要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還得要有産業支撐。

  多年在外闖蕩的經驗,讓周天松認識到,要在基礎條件極為薄弱的石院村發展産業,必須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我們這樣的貧困山區,要改變現狀,就得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極致。”周天松自費請來專家為石院村進行整體規劃,決心帶大家走一條“連片開發、規模經營”的企業化道路。

  “了解到青脆李前景不錯,再加上村裏也有種植李子的傳統,我認定了優先發展青脆李産業。”然而,一直以種植馬鈴薯、紅薯、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的村民,對周天松提出的水果産業並不理解。

  為了給村民信心,周天松決定自己先“搞點東西出來”。2013年,他在自家的地裏種下了青脆李,還邀請了幾位村民一起來種,並承諾:不用他們花一分錢,賺了是他們的,賠了自己來承擔。

  “這是生我養我的土地,我甘願為這片土地付出所有”

  由於地理條件與氣候適宜,再加上科學管理,周天松的青脆李在種植兩年後獲得了豐收,3畝地帶來了近兩萬元的收入。而且,青脆李還可以和馬鈴薯、紅薯實行套種。

  看著周天松地裏的青脆李産生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們坐不住了,開始積極加入到脆李種植的行列當中。這也正是周天松所期望的,他認為,不僅要引導村民找準路子,更要形成規模發展,才能産生更好的經濟效益。

  通過土地流轉,周天松整合了800畝土地,著手打造青脆李連片種植基地,並出資組織村民到其他鄉鎮學習種植經驗,還請來了相關專家給村民做種植技術培訓。同時,他還與商家簽訂收購協議,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

  “我打算把棗園、羊肚菌等産業也扶持起來,把石院村打造成為集現代農林業、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周天松表示,由村裏的冬棗與羊肚菌種植大戶帶頭,進一步形成規模化、産業化發展,再將觀光農業與體驗式農業相結合,為村民們謀劃一條更好的出路。

  “大家選了我,我就得帶著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土地,我甘願為這片土地付出所有。”今年9月,49歲的周天松當選為石院村的黨支部書記,“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