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的民主政治道路是黨領導人民走出來的

2016年10月24日 15:02:37  來源:《紅旗文稿》2016/20
字號:    

   在五四時期中國人就引進了民主與科學的概念,希望通過向西方學習找到一條建設自己國家的道路。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曾試圖模倣西方建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但是都失敗了。多黨互相制衡成了互相掣肘,互相監督成了互相拆臺,統一不了思想,集中不了力量,依然沒能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命運。在已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照搬西方那種政治制度實現不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中國人必須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把價值層面的理想和實踐層面的行動有效結合起來,才有可能走上一條民族復興的發展道路。

  1.民主政治制度必須符合自身國情才能有效。近代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歷程説明,找到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是極其不易的。在晚清以來數十年激烈的爭論、鬥爭、流血、外敵入侵等各種各樣的內憂外患中,各方勢力、組織曾輪番登場,試圖找到適合中國的道路,但無一成功。這使人們逐步認識到,在理想與實踐、目標與道路之間存在著一個價值性與有效性的關係。追求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是整個民族的理想和目標,但如何實現這樣的理想和目標,則要通過走民主政治的道路來實現。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應該走什麼樣的民主道路。是走西方的民主政治道路,還是另辟蹊徑,這是一個必須正確回答的問題。

  民主的理想及其理論固然有著高尚的價值,但民主同時也是用來解決國家和社會中存在的問題的,它的價值性和工具性並存。在同一個國家內部,在不同歷史階段,面臨的問題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容和不同的要求。在中國還處於被外部力量殖民和宰制的時期,實現民族獨立,讓國家的權力回到中國人民手中,這才是最大的民主。舍此,民主形式搞得再好,也不是真正的民主,所以當時照抄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必然以失敗告終。

  一個國家要建立什麼樣的民主政治制度,必須視自己的國情而定。即使是西方各國,在具體的政治制度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別。例如,美國當年立國時就沒有採取其母國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法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也與英國截然不同。雖然西方國家之間的政治制度存在差異,但在國際關係層面,西方國家與非西方國家打交道時,往往表現出團結一致,這一特點的形成與中世紀以來西方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有著深刻聯繫,更多是歷史和文化價值上的認同和共同利益的追求,而不是因為他們具有相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

  2.中國的成功和崛起在於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民主政治道路。儘管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一直都是不斷插手別國內政、四處推銷自己的民主政治制度,但最不贊同照搬照抄西方模式的恰恰是美國人。早在辛亥革命剛剛結束時,美國就有學者明確提出,中國模倣美國建立的政治制度必定會失敗。美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就曾做過這樣的分析:“不過不能讓官僚承擔中國失敗的全部責任。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也應負部分責任。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在民國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們卻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與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學習到的完全一樣的制度。他們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對中國人民毫無意義,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這本書還轉引了一位美國權威人士的評價:“1911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共和政體的仿製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種共和政體是一個大失敗,因為它在中國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歷、制度、天性、信仰、觀念或習慣中毫無根基。它是外國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國之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它不代表政治思想,只是政治思想的一幅漫畫,一幅粗糙的、幼稚的、小學生的漫畫。……這種共和政體悲慘地失敗了。然而,失敗的並不是共和政體,而是一代人。”

  從這些美國學者的評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國情論的影子。而1911年—1949年的38年間中國道路探索的歷史實踐也證明,在當時的形勢下,要建設自己的國家,最首要的問題是先要正視自己四分五裂的國情,並能把自己的人民有效地組織起來,這個政治制度要具備強有力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行動能力,而這正是當年的中國所最為欠缺的。所以孫中山才會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失敗和理想幻滅之後感嘆:中國人就是一盤散沙!

  然而在1949年以後,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卻被強有力地組織了起來,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這其中的關鍵在於國家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行動能力得到了強化,而這種強化的源頭就是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對此,西方學者也持相近的判斷:1949年之後的幾年中,共産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由於共産黨人的工作效率如此之高,他們能在短短幾年內實現農業集體化並大大地加速工業化。這一切推動著中國逐漸強大起來。

  同一個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發生巨大改變,使世界對這個國家的認識也發生巨大改變,這就説明這條道路走對了,這條道路是符合這個國家的國情的。1949年後的中國終於擺脫被列強覬覦欺淩的命運,國家面貌為之一新,並在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後,從貧窮落後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成功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上加速前進。這一切正是得益於中國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其中,適合的政治制度、有效的政治治理是核心。

  3.中國的民主政治道路不是僵化的,而是處於不斷發展完善之中。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制度是保證中國走向繁榮、強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基礎。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仍然要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仍然要經歷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我們不可能照搬照抄任何國家的經驗,只能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借鑒和創造。這一點,從與一些國家的對比中就能看得更清楚。

  與新中國1949年建立的同一時期,亞非拉地區實現民族獨立的國家也有許多,其中部分國家採取的是西式政治模式。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除了極少數國家,大部分已經“西式民主化”國家的人民生活水準並未實現質的飛躍,相當數量的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步履維艱,政治動蕩,腐敗問題層出不窮,貧困人口未見明顯減少。尤其是近年來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策劃的“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中,西亞、北非以及烏克蘭等眾多國家紛紛移植進西式民主政治,但結局並不美好,反而陷入了社會動蕩、戰亂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的困局。而中國則逐漸崛起,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指引了一條可供借鑒的新的發展之路。

  雖然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許多曲折,出現過嚴重的失誤,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條既能保證社會主義的方向,又能較快地發展生産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正確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對中國共産黨來説,畢竟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可借鑒的經驗很少。如果從建立社會主義的那天起,就能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就能一帆風順,這樣的要求或者期盼其實是不現實的,這樣的苛求更是不應該的。所以,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只能是在摸索中前行,只能在不斷自我調整和糾偏中向前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更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任何脫離中國國情,超前于經濟文化發展階段和發展水準的想法,只能是不切實際的拔苗助長。同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也絕不會固步自封,必將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而完善。

  中國的道路探索具有自己的特色,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排斥其他文明所創造的成就,或固守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在堅定走自己道路的同時,不斷強調要充分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政治文明建設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因為這其中包含著人類共同創造的價值成果。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從世界的角度看問題,通過比較、借鑒,廣納博學,外為中用,獲取對我們有益的經驗,更充分地發揮我們的優勢。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