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王貴雲為採訪團講解紅九軍的成立經過。
10月1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網路媒體走轉改採訪團來到具有悠久紅色歷史的葉縣,聽紅軍烈士胡久富的故事,讓我們深深地理解什麼是軍民一家親,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的事跡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永垂不朽,葉縣常村鎮西劉莊村的改變,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狹路相逢勇者勝。
有一種情感叫魚水情
“你看,這個地方,就是當年紅軍與敵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中共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袁金釗老人指著遠方向記者説:“現在我已經70多歲了,每當想起這段歷史,都禁不住淚流滿面,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1934年,紅二十五軍在葉縣境內征戰兩天兩夜,行程百餘裏,與國民黨軍龐炳勳部交戰三次,突破封鎖,深入伏牛山腹地,勝利實現了戰略轉移的預定計劃,狠狠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囂張氣焰。同時也為葉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紅二十五軍每到一地,都要向群眾宣傳紅軍長征的意義和共産黨的革命主張,散發《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的傳單,教育群眾擴大影響;宿營時指戰員們堅持住在場裏、地邊、山坡上,不是颳風下雨,一般不住進民房;早起出發前,主動為駐地老鄉打掃院落,擔水添缸;急行軍吃不應時,偶爾拔了地裏幾個蘿蔔,都要在每個坑裏放上銅錢以作補償。指戰員的模範行為深深感動教育了沿途群眾。人們紛紛發自內心地交流説:“開天闢地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軍隊,共産黨領導的紅軍真是咱窮人的隊伍。”有人還編童謠教孩子們盛讚紅軍,“紅軍好,好紅軍,紅軍隊伍愛人民;好紅軍,紅軍好,紅軍再來咱不跑;支援紅軍打勝仗,天下窮人得解放。”不少農民熱情地為紅軍指路當嚮導,甚至冒生命危險掩護、收治紅軍傷員。
這其中紅二十五軍某部連長胡久富的事跡,久久流傳,體現了軍民一家親的真諦。據大河網記者了解,當時,在七里崗戰鬥中負重傷不能繼續隨隊,首長把他安排在小窯嘴村農民何運錄家養傷,不慎被反動勢力發現。國民黨地方民團的團丁在甲長帶領下突然闖進何家強行搜查,因猝不及防,胡久富被搜出架走,在押往保公所的路上恰與國民黨追兵相遇。在遭國民黨軍審問時,胡久富大義凜然,毫不畏懼,義正辭嚴地痛斥國民黨千軍萬馬不去打日本,卻要打內戰的罪惡行徑。敵人惱羞成怒,當場將胡久富殺害。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悲壯場面,使周圍群眾無不悲痛落淚。鄉親們像對待自家親人一樣用棺材殮葬了胡久富烈士。
中共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王貴雲為採訪團講解紅九軍的成立經過。
有一種懷念叫永恒
葉縣新店鎮桐樹莊村中,有一座雄偉的紀念碑,安靜地矗立在廣場上。莊嚴、偉岸,上面“紅軍將士永垂不朽”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將這座村莊上的廣場,增添了幾分神聖色彩。這一紀念碑紀念著一支鮮為人知的紅軍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
1930年5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發起的中原大戰爆發,軍閥混戰加劇了社會動蕩,這也暫時減弱了對革命力量的進攻。當時駐紮在河南葉縣的楊虎城部馮欽哉旅內,共産黨的秘密組織(支部)已經建立,並按照上級部署進行了發展黨員、籌備起義等方面的基礎工作。為把軍閥戰爭轉變為革命戰爭,中共中央決定在楊虎城部參加軍閥混戰後,即組織兵變。
中共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特派員白玉文、中央聯絡員孫永康奉命前往,聯絡該旅共産黨張煥民、劉煊,姚沁心等同志組建“前委”,謀劃起義,以壯大革命之力。7月,該旅移駐舞陽下醴河店,29日夜,起義槍聲打響,斃反動軍官獲軍資器械,引軍700余人南下,30日上午行至此處,整編誓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旋揮師南陽。
7月31日,當紅九軍部隊行至南陽社旗,遭遇聞風趕來的十七路軍及其他部隊的堵截,身陷重圍。夜幕降臨,紅九軍軍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乘黑夜實施突圍。由張煥民、劉煊率領第一、二支隊在第三支隊掩護下首先突圍,而後從敵後包抄,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但是第一、二支隊突圍後,又陷重圍,傷亡嚴重。第三支隊被打散,姚洗心帶少數人突圍。當軍部和第一、二支隊向東南方向急進時,又與反動民團遭遇,發生激戰,孫永康脫險,張煥民、白玉文、劉煊等被俘,遂被殺害,英勇就義。
最後,由於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加之缺乏鬥爭經驗,這支短暫存在的紅九軍遭受嚴重挫折而失敗,像一顆流星悄然隕落,番號亦被撤銷。
“紅軍將士永垂不朽,到什麼時候,我們也不能忘了他們。”中共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王貴雲説,這座紀念碑于2013年1月竣工,該碑碑體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軍旗和基座組成,基座高1.93米,主體高7.3米,寓意1930年7月30日紅九軍正式成立,整個紀念碑及廣場佔地10畝左右,結構嚴謹,端莊肅穩,與千年銀杏樹、毛仁禪寺、井崗毛竹林、防空洞等周邊景點形成一道紅色旅遊線路。
中共葉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袁金釗為採訪團講解紅二十五軍在孤石灘戰鬥經過。
有一種勇氣叫改變
“路是曲攏攏,地是自來行,幹了是鐵蛋,濕了是泥蛋,不幹不濕是肉蛋!”葉縣常村鎮西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劉隨申這樣打趣他們村以前的路。而現在的劉莊村到處都是水泥路。
以前,常村鎮西劉莊村曾是一個省級貧困村,農戶主要經濟來源靠外出務工和飼養牛羊,年每人平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子裏800多位村民,被建檔的貧困戶就有297人。而如今,村子裏新修的水泥路平整而乾淨,路旁裝上了路燈,村子中心建起敬老院,寬敞而明亮,許多8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裡安度晚年當地村民生活水準的提升顯而易見,是什麼帶給了這個貧困村改變?
曾經,駐村幹部和村民們,沒少在尋找精準扶貧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上下功夫,最終悟出了“窮在山困在山,潛力優勢也在山,脫貧致富還得靠山”的道理。最終依靠村民的集體智慧,確立了“禁伐林木,修復生態,優先發展林果業和畜牧業”的開發思路。
2007年,該村成為國家貧困互助資金運作首批試點,葉縣互助資金項目,通過支援貧困村成立資金互助社、吸納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入社,向社員提供生産性貸款,以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生産資金短缺難題,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和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開闢了農村金融扶貧新模式。
2016年,葉縣在資金互助社的基礎上,再次創新金融扶貧模式:縣財政拿出300萬元作為風險基金,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金融部門安排近億元的信貸規模,啟動了“互助社種子資金﹢低息貸款”項目,即:金融機構對準每個互助社投放100萬元左右的專項低息貸款,由互助社負責承貸發放和本金利息回收,向每個貧困戶提供2萬~5萬元貸款,滿足貧困戶發展生産脫貧致富資金需求。
目前,該村貧困互助資金規模、經濟效益和管理水準位居全國首位,成功破解了貧困農戶尋求發展融資困難這一難題。在逐步培育農戶誠信美德、契約精神和風險意識的同時,為我國貧困互助資金管理探索出了一條嶄新的良性迴圈模型,被稱作“葉縣模式”,國務院扶貧辦先後兩次在葉縣召開互助資金現場觀摩會,將葉縣的經驗向全國推廣。可以説,這一模式已成為河南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亮點。(記者 祝傳鵬 文/圖)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