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會系列評論(14)
法制網評論員 宋勝男
9月4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G20峰會)在中國杭州拉開序幕,這是中國首次主辦G20峰會,也是首次牽頭進行全球治理的頂層設計。
G20是世界輿論高度關注的大事,對中國來説,則是一次展現大國擔當和大國角色的重要機會。
兩大看點
G20的對話與協商機制建立至今已有16年,雖然幾乎每一年都要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召開,各成員領導人濟濟一堂,但給人的感覺多是千篇一律。此番杭州G20,外界頗為好奇中國人辦會有什麼不同?
首先,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杭州G20峰會有“文件、會議、會址”三多特點。峰會期間簽署了包括《杭州行動計劃》、《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等近30份文件,籌辦峰會期間,除杭州領導人峰會外,不同領域還舉辦有大型配套活動,如工商峰會、勞動會議、智庫會議、青年會議等等,力圖將各方共識轉化為行動,為杭州峰會作準備。其中,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峰會)是迄今規模最大的、與領導人峰會背靠背舉行的、共商世界經濟增長大計的特色活動。
9月3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出席B20峰會開幕式併發表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 全球增長新藍圖》的主旨演講。全文近7000字,演講中許多關於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論述新觀點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其次,開放包容的辦會風格,其中議題設計和內容安排方面頗具亮點。議題設計也充分體現包容性,涵蓋當前世界經濟幾乎所有主要難題。在嘉賓國方面,與此前歷次G20峰會不同,中國邀請“77國集團”主席國泰國,另外還有埃及、哈薩克、寮國、塞內加爾等,是發展中國家參加最多的一屆G20峰會。
中國方案
“世界經濟又走到一個關鍵當口”,這是習主席對世界經濟大勢的綜合判斷。世界經濟增長目前仍然未恢復到危機前五年的平均增長水準,站在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世界經濟面臨四重風險和挑戰: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覆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面對新問題説明舊模式已經難以達到刺激經濟恢復的效果。
中國經濟發展卻一直令人矚目,GDP規模相當於印度、俄羅斯這兩大金磚國家的五倍。很多國際朋友都很好奇,中國經濟是怎麼在全球動蕩、經濟貿易增長雙低迷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國會為世界經濟治理提供怎樣的“中國方案”?
G20峰會聚焦的共識已經很明顯:面對當下的世界經濟形勢,世界各國應該做什麼?
中國從來不是全球治理的旁觀者,作為主席國的中國要做的是——直接給出“中國方案”。對於當下的經濟挑戰,習主席的答案是“五個應該”:應該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應該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應該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夯實機制保障;應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應該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
可以説,這些主張切中了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提出了用“結構改革”和“創新發展”為引擎,通過開發包容和聯動共用增加互動,三效合一來恢復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國方案”。這其中既有避免當下危機惡化的應對之策,也有促進動力之源轉換的長久佈局,標本兼治,綜合施策。
中國印記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國均在相互依存中生存和發展,只有開放、共用才能攜手渡過難關,而現實情況卻是面對危機各國紛紛自保,美國推行“加印美鈔”的量化寬鬆政策,利用美元在全球的硬通貨地位向全球轉嫁危機,歐盟則由於一些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難以緩解,其內部分歧越來越大,英國在前不久通過公投宣佈脫歐,歐洲內部民粹主義崛起。
民粹的發展必然導致地緣決裂,當拯救經濟危機的迫切性已經不是迫在眉睫的時候,G20這個全球經濟治理平臺應該怎麼發揮作用?
對於G20的未來發展,中國拿給世界的“藥方”是“四個倡議”:與時俱進,知行合一,共建共用,同舟共濟。
中國重新定位G20平臺的功能性,無疑推動了G20從危機應對平臺向全球經濟的長效治理機制轉型。
除此之外,在中方的倡議和推動下,峰會中世界主要經濟體首次發佈共同聲明,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這改變了以短期貿易保護政策代替結構性改革的經濟思路。這些方案,既求眼下穩增長,又謀長遠添動力,為全球治理提出了全新的頂層設計。
當然,一次G20峰會的召開不能立馬解決所有問題,這不符合目前國際經濟發展的規律。但同舟共濟才能抵禦風浪,一個行動隊勝過一個清談館,只要堅持G20的正確方向,就有助於緩解世界衝突,為有關各國帶來更多的合作機遇。
今年G20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主題,每一個關鍵詞都包含了中國的努力,折射了中國信心,這些都將成為G20杭州峰會最鮮明的中國印記。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