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尋訪通道縣:長征精神薪火傳,侗鄉兒女奔小康

2016年08月31日 17:35:05  來源:中青線上
字號:    

   “當年紅軍長征途徑通道縣,我的父親給他們帶路,走了三天三晚,才到達貴州。當時,父親還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説起紅軍當年來到通道縣的情景,通道縣縣溪鎮芋頭村的村民楊正義還記憶猶新。這座坐落于湖南西南邊陲的縣城,因為一個“通道轉兵”的故事,從此與紅軍長征精神結下了不解之緣。

  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 圖/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仵楠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途經通道縣,毛澤東、周恩來等紅軍領導人在恭城書院召開了緊急會議,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上做出了“轉兵西進貴州”的偉大決定,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轉捩點。如今,80年過去,當地經歷了那段歷史的老人多到了耄耋之年。站在嶄新的歷史節點,通道縣的一代代正傳承著“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於擔當”的長征精神,走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

   講述歷史,傳承通道轉兵精神

  通道會議紀念館館長鄭湘在接受媒體採訪 圖/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仵楠

   説起紅軍長征路上的著名會議,在中央紅軍前進道路上起到重要轉折作用的通道會議便是其中之一,但它卻時常被年輕人忽略。“在貴州黎平會議召開之前,通道會議是對外高度保密的”,通道轉兵紀念館館長、恭城書院負責人鄭湘告訴記者,這一會議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直到70年代才被挖掘出來,歷史教科書上也鮮有出現。

   為了進一步弘揚通道會議“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於擔當”的十六字精神,近幾年,恭城書院連同通道會議紀念館面向社會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宣傳活動,從“講解歷史+紅軍故事”、“參觀展覽+遊客互動”以及“熱情接待+打造品牌”等幾個角度,通過歷史還原和參觀互動,讓紅軍在通道的故事和精神得以代代延續,生生不息。

   “恭城書院已實現365日,天天對外免費開放”,鄭湘告訴記者,2015年,該景區遊客量達到40.9萬,今年截至目前,已經接待了30多萬的遊客,其中包含著不下5萬人的青少年學生群體。如今,他們已和全國70多個教育單位共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受益的年輕群體還將不斷壯大。

   精準識貧,帶動全縣兒女奔小康

   通道縣是紅色的聖土,同時也是侗族人民的聚居地。“以前,侗族的老百姓經濟意識並不強,許多年輕人都離家去外地務工,留下老一輩生活在侗寨”,通道縣委書記印宇鷹告訴記者,隨著精準識貧、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廣,近幾年,在發揚長征精神的同時,通道縣立足注重科學合理方式,定位區域協調,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旅遊産業為龍頭,統領各類行業資源的産業發展機制,通過實現‘侗寨景點化’等措施帶動居民脫貧致富,帶動全縣人民共同建設‘美麗鄉村’。”

   現在,越來越多曾經從寨子裏搬出去的年輕人願意回到侗寨創業,很多就在居住的侗寨開展農家樂,接待八方賓客,每家收入能夠達到2000-3000元,每人平均收入提升了1800多元。

   除了旅遊業,通道縣還注意增強本地産品供給能力,在全縣扶持推廣米酒、侗錦等農業、文化工藝産品,並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借用電商平臺積極推廣,切實實現了增産增收,進一步提高了百姓致富的主動性、積極性。

   從侗錦到侗戲,侗家文化世代傳

   “我們侗族人穿不離錦,戴不離銀,侗錦被譽為‘穿在身上的侗族史詩’。”30日下午,記者來到通道縣城,皇都侗文化村村支書夫人吳煥英正給大家展示著身上繡好的侗錦圖案。據悉,侗錦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集獨特的紡織工藝,富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圖案,以及亮麗和諧的色彩于一身,成為我國著名織錦之一,並在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然而,這一技藝卻一度瀕臨失傳。皇都侗文化村村支書歐俊樓告訴記者,90年代以來,老一輩侗錦傳承者不斷衰老,願意承習此項技藝的年輕一輩數量有減無增,當地便在1995年成立了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等以傳承侗錦技藝為己任的企業組織,通過開辦侗錦傳習所,讓老一輩手藝人對年輕人實行“幫、傳、帶”,讓這項技藝後繼有人,目前公司的織娘已有近30人。今年69歲的石培雲自12歲便開始從父母處學習織錦,如今她作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工作坊,始終堅持用雙手一針一線縫製侗錦。

  侗錦非遺傳承人石培雲和呀啰耶侗錦公司總經理歐瑞凡正在為記者展示侗錦 圖/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仵楠

   “每一件侗錦需要用斜架式的織機進行編織、以經線作底、緯線起花,通經通緯織造,經軋棉、紡紗、染紗等十多道工序,工藝極為複雜,而且都是手工操作”,呀啰耶侗錦織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歐瑞凡對記者講解道,根據織線色彩的不同,侗錦分為彩錦和素錦兩類,一條一米多的彩錦就需要至少兩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工藝的複雜精緻讓成品價格不菲,市面上一條侗錦材質的圍巾售價約600元左右。這項手藝不斷受到重視,也位村民帶去了翻番的收入。

  侗族少女正在演唱侗族歡迎曲《侗鄉情》 圖/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仵楠

   除了侗錦,侗族大歌也是在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另一項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皇都侗文化村有一支35人組成的歌舞藝術團,自2013年起每日給遊客帶來兩場富有侗族特色的演出,日均遊客接待量可以維持在600人左右,高峰時甚至能達上千人。據村支書歐俊樓稱,該團成員多是本地村民,演出能夠為他們帶來約30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在這片紅色的聖土上,熱情的侗鄉兒女正不斷從歷史文化傳統中汲取養分,用勤勞的雙手不斷締造著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