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膠州、單縣等地連續爆出高考考生志願被篡改事件,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記者就此採訪了兩位教育界的全國人大代表。
張淑琴代表:轉變教育方式,找到最優模式
“説到底,他們都還是孩子。”説到高考志願篡改事件,全國人大代表、臨沂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淑琴説出了自己的觀點,“雖然他們實際年齡上都已十七八歲,接近或達到成年人,但他們的心理,恐怕多數人還遠遠不能與年齡相符。”
張淑琴代表指出,高中畢業時的學生,心理不成熟,思想不穩定,在思考問題、處理事情、判斷是非上都還有欠缺,加上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多元化經濟、市場競爭的影響下,功利意識在學生思想中留下的痕跡,一方面成為推動他們不斷學習、進步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自覺不自覺地使他們淡忘了道德意識、法治意識。
“為了自己能考上,就去篡改別人的志願,這説明我們的教育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可能有的學校或老師過於看重分數,而忽視了道德意識和法治意識的培養。”
“加強學生思想工作,該把重點放在教育效果上。”張淑琴指出,中學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同時也是思想意識、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對他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教育中,要注意更新教育觀念,拓寬教育渠道,轉變教育方式,找到學生思想教育的最優模式,提高其績效。
郝翠娟代表:加強常態化糾錯救濟機制建設
“高考填報志願是關係到考生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等閒視之,事情已經發生,一味地譴責這個,怪罪那個,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從制度上加以改進,不讓悲劇再次上演。”作為一名曾帶高三畢業班多年的教師,全國人大代表郝翠娟這樣説道。
“縱觀近年來發生的高考志願被篡改事件,賬號和密碼洩露往往是直接原因。這其中有被篡改者自身的原因,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上也存在一些漏洞,更重要的是,家長、學校、社會要對在校學生加強法治教育。”
郝翠娟指出,學校應當盡到安全防範的義務,加強宣傳和管理。特別是如果組織考生在學校裏統一填報,就應該為每個考生提供獨立的操作空間和時間,不要讓大家圍著一台電腦去操作。
“如果規章制度上更嚴謹一些,操作流程上規範一些,篡改志願這樣的事件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
郝翠娟代表建議,應加強常態化糾錯救濟機制建設。據了解,篡改志願發生後,各地糾錯救濟做法不一,使當事考生權益難以得到保護。某些幸運的考生會重新獲得入學機會,而有些考生只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經濟賠償,就學的核心利益難以維護。
去年7月,河南省週口市和山西省萬榮縣發生了考生志願資訊被篡改案件,兩地招生部門積極作為,最終當事人被相關高校錄取。但並非所有的考生都這麼幸運,今年7月份就有媒體報道貴州一考生高考志願被招生學校偷填,如今已經不能修改。
2015年11月1日開始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將考試作弊、替考等行為規定為犯罪,但刑法中尚沒有相關罪名與篡改高考志願的行為直接對應。因此,郝翠娟代表建議,通過刑法修正案形式,將篡改高考志願這類犯罪行為納入刑法,保護當事人的“受教育權”。(徐洪坤)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