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報告】
導讀:在全面深化改革不到三年的時間裏,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攻堅克難、衝破藩籬,鉚足幹勁不停息、不懈怠,改革正以劈波斬浪之勢給中國信心,給世界驚嘆。
1.理論創新: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這是基於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準確研判。
橫向看,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不是經濟強國。縱向看,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面對“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考驗,中國經濟轉型需要新突破——
在2014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新常態”的三大特徵: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深入闡釋,指出了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生産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新常態”趨勢性變化。
那麼,如何科學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面對外需空間不足,內需潛力有限,一味靠增加投資來改善總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一些行業和産業産能嚴重過剩,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産品卻依賴進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次重大創新。怎麼推進是關鍵。簡言之,當前最重要的就是“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即去産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從長遠看,就要把創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創造新的生産力。
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的理論”,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到“關於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論”……這些理論成果,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2.實踐創新:改革力度、深度前所未有
司法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國企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近三年來,改革之廣度、力度、深度前所未有。
在上海,自貿區成為改革創新的一張亮麗名片。截至今年4月底,區內累計新設企業3.5萬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超過5500家。
在重慶,新供給帶來的新動能正在顯現。截至6月底,GDP增長連續十個季度全國領先,上半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
在河北,一場去産能的攻堅戰正在打響。上半年,鋼鐵行業用電量同比下降13.7%。按照目標,到2020年,該省鋼鐵産能要壓減到2億噸以內。
最新數據顯示,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項任務看,目前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從去産能看,前5個月,全國粗鋼産量同比下降1.4%,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産量同比下降8.4%。
從去庫存看,今年以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達到850億元。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1416萬平方米,實現連續4個月減少。
從去杠桿看,國家相關部委正在研究降低企業杠桿率的綜合措施,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和措施,實現標本兼治。
從降成本看,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3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22元。
從補短板看,精準扶貧、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等正在加快……
改革,正賦予經濟更大的動力,給予百姓更多的“獲得感”。
3.制度創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近三年來,改革勇涉險灘、敢啃“硬骨頭”,司法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國企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
改革更加精準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簡政放權改革向縱深推進。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截至今年5月,國務院部門近三年來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超過三分之一以上,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了85%,個人和企業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了44%,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70%。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蹄疾步穩。從2016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
——國有企業改革呈現加速態勢。截至目前,已有上海、廣東等25個省市制定細化國企改革方案;截至7月中旬,有50多家地方國企上市公司停牌籌劃重大資産重組事項。今年內中央企業戶數有望整合到100家以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實踐證明,堅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注重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我們將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收穫更多信心和希望。
《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11日 13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