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一份新近出爐的大學排行榜單,讓讚嘆的目光聚焦中國。
6月14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全球教育集團發佈2016年《QS亞洲大學排名》,中國表現搶眼:26所大學進入亞洲百強,124所學府進入亞洲前350名。評價方稱:“中國正開啟一個教育科研成果全面井噴,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成批涌現的時期。”
一份世界銀行的《上海是如何做的?》主題報告,讓探求的目光鎖定中國。
5月17日,世行主辦的全球基礎教育發展論壇上,來自哥倫比亞、巴西、越南、斯里蘭卡等30余國的教育部長級官員齊聚上海。聆聽、考察、座談……一連3天,行程緊湊,只為迫切取得上海基礎教育的發展“秘笈”。
中國教育,緣何贏得世界矚目?
答案,寫在承載著50多萬所學校、2.6億學生、13億人口的中國教育巨輪的堅定航向上——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
這是一條高瞻遠矚的教育發展道路。2013年、2014年,一連兩個教師節,“中國特色、世界水準”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考察期間,他深入闡釋:“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康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一切從實際出發,繼承而不守舊,借鑒而不照搬,追趕而不追隨。紮根中國大地,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教育正走出一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公平為基本要求、以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的特色發展之路。
走特色之路:紮根中國大地,回應現實關切
站在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蓄勢待發的歷史關口,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教育標注下嶄新的時代注腳:“哪個國家擁有人才上的優勢,哪個國家最後就會擁有實力上的優勢。”“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後發優勢。”
舟循川則遊速,人順路則不迷。這些年,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準確體察,憑藉對教育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一條與傳統蘇式教育、現代西方教育都截然不同的中國特色道路愈加清晰——
從“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到“全面提高教育品質”,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立足中國教育發展實際,三次中央全會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勾勒出清晰路線圖;
以促進公平為關鍵、縮小教育差距;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龍頭、優化教育結構;以管辦評分離為重點、改革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一系列科學部署,瞄準的全是“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征程上的“深水區”“硬骨頭”;
從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到出臺鄉村教師支援計劃、推進“兩個一流”建設,一連串改革實舉,始終回應群眾對“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的現實關切。
解時代命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核心命題,也是現代教育之路必須解答的時代之問。
培養什麼人?中國教育不僅要塑造有一技之長的“才”,更要為人生賦值、為社會定型、為國家和民族立心,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怎樣培養人?中國教育不能讓貧困代際持續迴圈,也不能讓品質掣肘發展,既要補短板、守底線,又要調結構、提品質,努力推動“有品質的教育公平”。
兩個解答,描摹出“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的鮮明特徵,也為走好“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的征程注入源頭活水。
固人才之基: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
“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播美德”,立德樹人是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深入開展,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加快研製,《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引高校“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四有教師”引導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融入中國特色教育的全過程。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傳統文化是源泉——《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實施,中華經典資源庫建成,“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舉辦,優秀傳統文化普及讀本分學段有序推進……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精神之鈣”,滲透為中國特色教育的寶貴DNA。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公平是底線——中央財政投入資金1100多億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中小學校舍安全狀況;累計安排資金43億元,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重拳做好小升初就近入學,叫停19個重點大城市的招生亂象……政策“組合拳”補齊“短板”,構築起中國特色教育的堅固底色。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提升品質是要義——“兩個一流”吹響中國高校進軍世界舞臺的號角,“創新創業”成為全國2000余所高校課表上的共同課程,高考改革用多把尺子量人、重新激活冰冷分數背後的思想與活力……教育品質不斷提升,匯聚成中國特色教育的有力支撐。
落子佈局,精耕細作,多點突進,全面開花。走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之路,一份漂亮的教育答卷正在繪就。
實踐表明,堅持特色,中國教育才有出路;豐富特色,中國教育方有發展。
一組數字,足以讓人掂量出這條“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之路的分量:從2010年起,中國進入人口紅利下降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與此同時,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3.72%提高至16.35%——人力資源紅利將大大抵消人口紅利下降的影響。
而當抽象的數字具體到每一個個體,更足以顯露這條“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現代教育之路固本強基的價值所在。
2015年9月,憑藉“自強計劃”加分,來自甘肅平涼的小夥韓儲銀邁入嚮往已久的清華園:“十年後的我將致力於西部貧困山區孩子的教育,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2014年10月,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李志仁和兩個小夥伴一起打造的“魯班鎖”,成為李克強總理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國禮:“誰説職業教育只能培養‘廉價勞動力’?在我們這一代,中國製造會變為中國創造!”
堅持走中國特色之路,帶來了中國教育的崛起,顯示了中國教育發展模式的魅力,也給世界帶來了震撼和思考。
今年5月,面對前來上海取經的各國教育官員,分管世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教育事務的教育副局長哈裏 帕特裏諾斯言辭懇切:“最新統計顯示,全球短期國債的投資回報率是1.4%,長期國債的回報率是5.3%……但是唯有教育,投資回報率達到10%。學習中國政府,長期有效地投資教育吧。”
今天,“新起點”已矗立眼前——面對著“十三五”規劃的宏闊開局,面對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賽段”,能否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教育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巨。
(本報記者 鄧暉)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