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戰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攝
2014年9月,新京報獨家刊發《沙漠之殤》圖片報道,曝光騰格裏沙漠遭工業廢水污染。十個月後,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吳雙戰帶隊,赴騰格裏進行監督性調研。
吳雙戰,武警部隊原司令員(上將警銜),2009年退役。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吳雙戰回憶,在騰格裏調研過程中,為了確保了解到真實情況,他們不僅聽地方上的彙報,還派工作人員到村裏暗訪。他建議,對重大污染事件,應建立巡視制度來加大監督,用像反腐一樣的力度來保護環境。
調研組部級領導多
地方不敢打招呼求情
新京報:在騰格裏沙漠調研時,你曾反覆強調“不擺花架子”。
吳雙戰:我們去調研,不是走過場,不是做做樣子,是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我覺得首先要弄清真實情況,此外我們要幫助地方指出問題,促進工作落實。
新京報:地方政府有沒有人和調研組打招呼,讓你們手下留情?
吳雙戰:我們是代表全國政協去進行調研的,調研組裏部級領導比較多。地方不敢和我們打招呼求情。
新京報:就像你説的,調研組的成員級別普遍很高,比如像你這樣的軍隊退役高官,還有解放軍報原社長黃國柱。為何這麼安排?
吳雙戰:全國政協高度重視這次調研。在人員安排上,首先考慮到調研組的成員應該有一定的級別,有威望。如果只去處級幹部和對方的省級幹部溝通,恐怕不太對應。
其次,調研組成員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建議。第三,調研組要找一些懂輿論和新聞的人,比如你提到的解放軍報原社長黃國柱,因為這是第一次監督性調研,可以擴大影響力。
調研中不只聽彙報
還派人進村暗訪
新京報:調研組當時是怎麼做的,以保證能獲得真實的資訊,而不僅是地方彙報上來的情況?
吳雙戰:除了自己實地考察以外,我們還悄悄派了幾個工作人員暗訪了46戶人家,到人家裏去問去看,了解百姓的真實聲音。幾位同志到了距離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污染企業明盛染化最近的東園鎮黑山村、柔新村、新星村等地。
為了確保發現問題的準確性,調研組又在每個村子裏找了10戶家庭,敲門入戶調查了解情況。然後我們把從地方領導處得到的資訊和自己走訪了解到的情況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比較真實了。
此外,我們還臨時調整了調研行程,比如去掉相近的調研,增加水處理的調研點。
新京報:當地的整改結果怎樣?你滿意嗎?
吳雙戰:很滿意。當地一些民眾反映以前一颳風,都不敢開窗戶,味兒刺鼻、很臭,水污染也比較嚴重,危及生命安全。事情曝光後,很多幹部被撤職,相關負責人也被處理了。後來,地方主要領導挂帥、分管領導現場督導、部門負責人駐地蹲守,污染擴散態勢得到遏制,初步建立了加強環保的長效機制。
新京報:對調研組提出的尖銳意見,地方官員反應怎樣?
吳雙戰:大家普遍是接受的。考察結束後,我們給內蒙古和阿拉善的兩級領導集體講述了整改成果、我們發現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地方的領導很受觸動。
新京報:因為這個事件,地方上很多幹部被處分了,他們有情緒嗎?
吳雙戰:當地一些主要領導人和我單獨談了很長時間。有個地方的黨委書記説,即使被處分,情緒也不能消沉,“如果我們情緒低落,整個地區的幹部情緒都會下來。”
我認為他們認識到了問題,知道被處理是應該的,也絕不能在這個事情上鬧情緒,影響地方發展。所以一些領導人對調研組做出了很好的表態,帶頭繼續幹工作。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