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常林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廣電總臺原臺長。
2015年,綜藝節目火爆熒屏的同時,新的現象級的節目卻很少,“跟風”、同質化等屢被質疑。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廣播電視總臺原臺長歐陽常林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跟風”的根本在於電視臺由於收視壓力,更願意選擇相對保險的引進節目模式,不敢冒險上創新節目。
他建議平臺拿出一定的時間資源,為孵化本土創新提供試錯容錯的空間。
談綜藝節目同質化
收視綁架平臺 平臺綁架製作
新京報:現在綜藝節目跟風、同質化問題嚴重,是因為我們的原創力不夠嗎?
歐陽常林:跟風難免,電視臺要靠綜藝節目來提高市場影響力,還要考慮保障收視率、廣告回報等問題。面對激烈競爭和生存壓力,平臺被收視綁架,收視被模式(指引進國外節目版權模式)和明星綁架,製作機構被平臺綁架,幾乎成為了行業新常態。
新京報:電視臺都傾向於成熟的引進節目模式,不願意冒險,是不是也擠壓了創新節目的空間?
歐陽常林:電視臺競爭激烈,當然引進模式是比較保險的。對於電視臺而言,原創節目是使命,是社會責任,但迫於生存壓力,不會拿太多的資源去做。創新成為躺倒在引進模式上的僵屍。平臺要去掉綁架才會給創新更大的空間。
新京報:還有一個現象,現在節目請的明星也越來越大牌,你怎麼看待一些節目將“寶”押在明星上的現象?
歐陽常林:現在“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明星出場費不斷刷新。産品成本急劇增加帶來的高風險門檻,使得二三線衛視做不起節目。
新京報:在同質化嚴重、依靠大牌明星這種市場環境下,應該如何鼓勵創新?
歐陽常林:進一步硬性限制媒體引進節目模式數量和節目明星化的比例。平臺拿出一定時間資源,為孵化本土創新提供試錯容錯的空間,把創新放到比收視、創收排名更重要的位置。完善創新獎勵機制,大膽獎勵創新人才。
談“粉絲經濟”
“全民明星”模式很難複製
新京報:“粉絲經濟”也是這一年中的一個熱詞,最早的“粉絲經濟”是不是可以從超女時代的李宇春算起?
歐陽常林:是。“粉絲經濟”首先是一種現象,從商業本質上看,它貢獻流量貢獻收視,會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目前還不構成一種獨立的主體商業模式。
新京報:現在有一些節目也是希望可以依靠“粉絲經濟”來尋求賣點?
歐陽常林:觀眾選擇明星,平臺才會選擇明星,最後資本才選擇明星。中國年輕人正好趕上獨生子女這一代,從小就追星。
新京報:但在李宇春之後,好像就再沒有出現一個這樣的“全民明星”了,是不是説明依靠節目捧出誰,這種模式也沒有複製性?
歐陽常林:是,歷史可能會重復,但對於很多人來説,機會就那一次。就在那個恰定的時候,激起了一個超女的選秀。之後(新人)一定是以別的方式出來,現在小鮮肉某種意義上不也是當年的李宇春嗎?現在“超女”要重復(製造出)李宇春這樣(紅)的也難了。
新京報:現在觀眾已經被大牌明星的綜藝節目吊起了胃口,純做素人(普通人)的節目還會有市場嗎?
歐陽常林:素人節目不是不能做,只是不能重復之前的(老模式),素人就是要生活化講真實的故事。
★新聞記憶體
去年共有215檔綜藝節目面世
據統計,2015年共有215檔綜藝節目面世,以平均季播長度13集來算,觀眾需要每天看7集,一年內才能看完這些節目。但另一方面,節目類型卻相對單一,同質化嚴重。《爸爸去哪兒》火了之後,親子綜藝類真人秀節目僅在2014年就在至少24家省級衛視開播。2月有媒體曝出,廣電總局擬出臺相關規定,從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加真人秀。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