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實踐 創新發展新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
(作者:國家統計局黨組 2016年02月29日 《求是》2016/5)
黨的十八大以來,世情國情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奮發有為,勇於實踐,善於創新,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再展新畫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
綱舉目張,洞察大勢,一個邏輯貫穿始終。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只有善謀大勢,才能因勢而動、因勢而進。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大。從國內看,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過去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條件和市場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行,與此同時,趨勢性、階段性、週期性矛盾相互交織,“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顯現。面對新情況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指出新常態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必經過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處變不驚,保持定力,“四個沒有變”定盤大局。進入新常態後,針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社會上未能完全擺脫的“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四個沒有變”凸顯了黨中央“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傳遞出對經濟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穩定了市場預期,起到了定盤大局的作用。
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創新宏觀調控方式。面對新常態下宏觀調控兩難、多難問題增多的現實,黨中央打破思維慣勢,沒有實行單一的目標調控,而是結合我國經濟轉型期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區間調控的概念,即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只要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就集中精力調結構、促轉型,不因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強刺激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同時,在優化總量調控基礎上更加注重結構調控,在強化需求管理的同時更加注重供給管理,在做好區間調控的同時更加注重定向調控、相機調控,彰顯出高超的調控藝術和卓越的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
在新思想的引領下,我國經濟增長換擋不失速,始終運作在合理區間。2013—2015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3%,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明顯快於同期世界經濟2.4%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經濟體量持續擴大,增量尤為可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5%。現在經濟每增長1%,相當於5年前增長1.5%、10年前增長2.5%。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由於服務業發展勢頭較好、“雙創”積極推進,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就業總量持續擴大,是經濟運作的突出亮點。2013—2015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均超過1300萬人,與此同時,物價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均在2%左右,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8%,快於同期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速。
7.3%左右的經濟增長、1300多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2%左右的物價漲幅和7.8%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充分表明我國經濟持續運作在合理區間。這是在世界經濟復蘇步履蹣跚、國內“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的情況下實現的,成績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二、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有好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指導實踐的旗幟。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理念也要因時而變,這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瞄準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聚焦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既是經濟運作中存在問題的“倒逼”,也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國經濟結構加速優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新興動力加速積聚,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一艘活力更加迸發、前景更加美好的中華巨輪在正確的航向上砥礪前行。
新舊動力有序轉換,創新驅動後勁增強。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新舊動力能否順利轉換,取決於新要素的培育、新産業的崛起、新模式的創造和新市場的開闢,歸根結底取決於創新。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奮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實施“網際網路+”和“中國製造2025”,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創業創新熱潮涌動。從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以來,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超過1萬家。2015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25.6萬件,比2012年增長78%左右。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2013—2015年,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超過40%;快遞業務量年均增長超過50%;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光電子器件等高新技術産品高速增長。全員勞動生産率穩步提高。2015年,全員勞動生産率為76978元/人,比2012年提高22.2%,年均提高6.9%。
結構調整穩中有進,經濟發展協調性增強。結構優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黨中央把穩增長的壓力轉化為調結構的動力,既利用市場倒逼機制,又加強政策引導,既堅決淘汰化解過剩産能,又力促服務業和消費加快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勢頭良好,第三産業佔比持續提高,服務業主導特徵更加突出。2015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首次突破50%,達到50.5%,比2012年提高5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10個百分點。消費貢獻進一步上升。2015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2012年提高9.9個百分點,比資本形成總額高30.3個百分點。城鎮化水準穩步提高。2015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0%,比2012年提高3.53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8個百分點。
節能降耗成效突出,綠色發展步伐穩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黨中央著力改變過去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發展方式,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我國節能降耗取得明顯成效。能源消費結構深刻變化。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64%,比2012年下降4.5個百分點;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17.9%,提高3.4個百分點。能源利用效率整體提升。2013—2015年,萬元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3.5%。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長低於整體。2013—2015年,高耗能行業投資年均增長10.1%,比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年均增速低4.9個百分點。
對外開放縱深推進,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傳統出口優勢和參與國際産業分工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尤其需要提高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以開放的主動贏得了發展的主動、國際競爭的主動。進出口貿易規模穩步擴大。2015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4.6萬億元,繼續位居世界第一,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仍在上升。服務貿易加快發展。2013—2015年,服務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4.9%,電腦、保險、金融、諮詢等高附加值服務出口增長勢頭強勁。利用外資穩居世界前列。2013—2015年,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634億美元,年均增長4.2%。對外投資加速發展,“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2013—2015年,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3111億美元,年均增長15.2%,2015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大關。
民生事業持續改善,發展成果全民共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黨中央堅持民生優先,不斷深化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改革,民生事業持續改善,民生保障網越織越牢。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13—2015年,城鎮、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6.8%和8.7%,農民工月均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3%。減貧成績突出。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超過4000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棚戶區改造有力推進。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計建成超過1800萬套。此外,國家統一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提高“新農合”籌資水準,全面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保障水準穩步提高。
三、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經濟發展的空間更加廣闊
在指導新實踐、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勾勒出我國未來發展的藍圖願景,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每一個“全面”都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是堅持問題導向、總結中國經驗、針對中國難題、解決突出矛盾的頂層設計。
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舉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位列三大戰略舉措之首,是落實“四個全面”的強大動力和關鍵一招。過去3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靠的是改革;當前要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仍然要靠改革;未來要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還是要靠改革。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佈局,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一系列重點領域改革有序推進、成效顯著,經濟增長潛能有序釋放,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最大程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和創造力。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只有尊重市場、依靠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才能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為“先手棋”,不斷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能做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主要是制定規則、維護公平、優化服務。主動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極大地釋放了改革紅利,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重要的體制機制保障。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444萬戶,比上年增長21.6%。此外,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財稅、金融、國有企業等重點領域改革,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更好地助力轉型升級。
瞄準體制性、結構性問題,供給側改革刮骨療毒。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多種困難疊加、風險隱憂交織的嚴峻挑戰,産能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去産能去庫存與穩增長、融資難融資貴與財政金融風險上升、“走出去”與國際市場萎縮等兩難、多難問題明顯增多。這些問題根源上是體制性和結構性的,單靠需求管理難以有效解決,而且可能埋下一些新的風險和隱患。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發展規律,緊扼問題關鍵,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從供給側實現新躍升,這是宏觀調控思路與時俱進的一次重大變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就是從供給側改善資源配置、提升經濟運作效率和全要素生産率的關鍵舉措。
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不斷拓展國際市場。黨中央以海納百川、互惠互利的開放意識實施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處於經濟發展的上升期,這些國家要素稟賦各異,發展水準不一,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巨大。建設“一帶一路”有利於發掘潛在的合作機會,釋放沿線各國的發展潛力,也有利於拓展國際市場,推動“中國製造”走出去。2015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總額6.2萬億元,佔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超過1/4;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達1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不少企業覓機抱團出海,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2015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中,投向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優勢産業直接投資1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2%,裝備製造業對外投資70億美元,增長154.2%。
綜上所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內涵豐富,意蘊深遠,既有利於破解發展難題,又有利於激發發展潛能,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放眼未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在全新的探索與實踐中邁向新的征程,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千載難逢。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形勢仍然錯綜複雜,國內結構調整正處在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緊要關口,改革轉型任務異常艱巨繁重,我國經濟發展確實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但是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困難,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成長中的煩惱。實踐已充分證明,每一次唱空中國的言論都是錯誤的。新常態下,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後發優勢之“能”猶存,改革開放之“能”強勁,人才紅利之“能”厚實,創新發展前景光明。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引,不斷豐富深化治國理政新實踐,續寫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新輝煌!
(原文連結地址: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6-02/29/c_1118163997.htm)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