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早已是亞洲主要經濟體。同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近年來顯著減弱。因此,華盛頓需要強大的亞洲夥伴來幫助它遏制中國。如今,美國牽頭在亞太地區建立反華聯盟的話題受到熱議。而且,這指的不是經濟合作,而是軍事合作。
據俄羅斯東方新觀察網站2月22日報道,中國在亞洲的主要競爭對手是亞洲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和印度。如果深化和擴大合作,這兩個國家完全可以“趕上並超越”中國。有觀點認為,希望建立反華聯盟的美國把賭注壓在了它們身上。美印日三國前不久舉行的“馬拉巴爾-2015”海軍演習更是火上澆油。2008年,這些國家就曾試圖在印度洋舉行類似演習,但由於中方的強烈抗議而取消。不過,演習還是在2015年舉行了,這證明中國的政策令相關國家感到擔憂,北京近幾個月來積極實行軍事改革,以增強軍隊戰鬥力,擴大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軍事存在。
2015年12月,印度總理和日本首相舉行會晤並簽署重要合作協議。除了建設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鐵路和開展核能合作之外,雙方還簽署了交易防禦武器和共同保護軍事技術資訊的協議。在這一切發生之後(特別是“馬拉巴爾-2015”演習之後),許多分析家獲得了談論亞太地區軍事化的理由。
報道稱,然而,如果看看經濟報告,就會對這種説法産生質疑。如果沒有更加深入的貿易合作,真正的軍事合作可能實現嗎?經濟直接取決於中國的周邊國家能否建立強大的反華聯盟?
目前,印度和日本的經濟合作發展不充分,儘管它們的關係一直相當友好。兩國似乎具備建立密切夥伴關係的一切前提條件。儘管在冷戰時期,日本是美國的忠實盟友,而保持中立的印度更多地站在蘇聯一邊。歷史上,印日關係未曾因戰爭而蒙上陰影,與它們和中國的關係不同。印度和日本唯一的重大矛盾發生在1998年,當時,印度進行了核武器試驗,日本凍結了部分“官方發展援助”(主要受益者是印度)。不過,美印在2005年簽署了和平核能領域的合作協議,事實上等於承認印度有權進行核研究。在此之後,印日關係再度正常化。然而,兩國現在的主要經濟夥伴卻都是中國,儘管存在政治矛盾和領土爭議。這再次表明,商業首先遵循的是利益考量。
印度沒有加入亞太經合組織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而與中國同在金磚國家 之列,該組織近來被很多人認為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的競爭對手。中國是印度的頭號貿易夥伴,兩國年貿易額接近1000億美元。由於印度存在很多官僚桎梏,日 本企業家更傾向於和中國做生意,儘管日本商界也積極投資印度市場。近10年來,印度出現了1500多家日本公司,兩國在2011年建立了自由貿易區,但印 度生意僅佔日本投資和進出口總額的1%。與此同時,日本是中國的十大貿易夥伴之一,兩國貿易額在2014年超過3000億美元。
報道稱,再看看數字。印度和日本的貿易額前不久剛剛達到250億美元,而中國與日本和印度的貿易額分別是3000億美元和1000億美元。從這些簡單的數字 中可以推測,日本和印度未必願意與中國全面對立,不管有沒有美國的支援。損失鉅額收入的風險不可能不對中、印、日和其他亞太國家的關係産生限制。而且不要忘了,中美貿易額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也就是説,中國的主要地緣政治對手不會讓自己在反華道路上走得太遠。
報道稱,考慮到這些數字,上述國家通過軍事衝突破壞現有貿易關係的意願令人懷疑。或許可以反問,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讓地區國家繞過中國開展貿易呢?不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計劃目前還沒有落實。況且,建立該夥伴關係並不意味著其主要成員國——美國和日本將放棄對華貿易。這會給美日造成重大損失。此外,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的機會也在熱議中。中國是國際舞臺上太過重要的玩家,放棄與它的互利經濟合作根本是不可能的。同時,中國也未必願意失去從出口和投資中獲得的巨大利益。如此看來,被貿易捆綁在一起的發達經濟體有足夠的經濟合作手段來避免訴諸武力。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