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強化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規範種養。”醫藥不分家,提高醫療服務能力離不開過硬的藥材。
被稱為“中藥泰斗”的“國醫大師”金世元認為,“中醫、中藥是一個理論體系,是不可分割的關係。中醫治病通過望聞問切,立方開藥,藥就是治病療疾的有力武器,中醫、中藥必須密切結合才能形成戰勝疾病的有機整體。中藥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繁多,産區分散,現狀各異,成分複雜,療效不同。近年來,由於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中藥用量猛增,出現了貨源不足、部分藥品緊張的情況,有不法商販借機制假、摻假,影響了中醫用藥的效果,危害了群眾健康,必須要依法管理。”
我國目前對藥品執行的是流通追溯體系,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曉彤認為,這一體系對中藥材來説存在不適宜之處,因為中藥材的管理太複雜,藥監部門難以顧及全面。如果由中醫藥專家組成團隊來管理,則效果更佳。他建議把流通追溯體系改為品質監測體系,實行責任追溯制。他以院內製劑為例解釋説,“這樣既可以提高製劑的品質,又可以增強醫院研製製劑的積極性,還可以真正提高對製劑的監管”。
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
“醫改歸根到底是要解決三個問題——醫生、醫院、醫業,而醫生是改革的核心。醫改的關鍵不是錢,而是人。”孫光榮説。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強化師承教育,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
“現在人才培養問題已經十分迫切。”金世元説,“目前中醫的從業人員是34.5萬人。傳統上,1個中醫就要配備3個中藥師,通過人員比例可以看出,中藥從業人員應該比中醫從業人員還要多。但現狀並非如此,不僅數量上遠遠不夠,而且很多中藥炮製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這就影響了中醫藥的服務水準。中醫藥人才需要採取正規學校培養和師帶徒兩種方式,雙管齊下,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培養出來,中醫藥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是由於人才培養不夠造成的”。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