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産業迎來“剛需+政策”雙重利好
除了以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在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還確定了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從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産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等五大方面,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
發展本土醫學正當時
中醫藥覆蓋第一、二、三産業,中醫藥健康服務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豐富的技術和産品應用也帶動了相關製造業發展,年産值超過萬億元。
面對“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要緊緊抓住大好時機,趁勢而上,順勢而為。”他説,“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毫無疑問對中醫藥界起到了很大的振奮作用,但是我們也要從獲獎中得到啟示,我們要做好繼承和創新工作,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將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醫大師”孫光榮説,“促進中華民族多種本土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要,蒙醫、苗醫、傣醫、維吾爾醫、土家族醫等少數民族醫藥,以及上個世紀50年代由我國首創的中西結合醫,儘管具有差異,但都是主張自然與人體相互關聯、陰陽平衡、綜合論治、氣血共存共濟、內治外治結合。在‘道’這個層面是一致的”。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