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中國氣象局發佈《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據介紹,在去年全球遭遇史上第二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的背景下,我國平均氣溫創下自1951年以來的最高值,較常年偏高0.95℃以上。此外,2015年我國遭遇了11次大範圍霧霾過程,且集中在最後兩個月。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表示,北京去年11月至12月,大氣靜穩天氣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污染天氣頻發。
大氣環境容量反映大氣對污染物的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洗能力。據介紹,2015年冬半年(1月-3月,10月-12月),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環境容量為26.9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1981年-2010年)同期偏低21%,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其中,北京市11月-12月,大氣環境容量低於14噸/天/平方公里的靜穩天氣日數較近10年同期偏多55%,致使重污染天氣頻發。
“但是,對大氣環境來説,排放是主要因子,氣象條件只是輔助。”巢清塵表示,近年來,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排放雖然已經受到很大的控制,但一些統計顯示,總體排放在京津冀地區的污染過程中還是起了主要作用,另外加上厄爾尼諾等氣候因素的影響,使得2015年京津冀地區冬季霧霾現象更為嚴重。
據統計,2015年,全國共出現了11次大範圍、持續性的霾過程,主要集中出現在年底的最後兩個月,特別是11月27日到12月1日這次過程,涉及華北、山東、河南,具有強度強、範圍廣、強濃霧與嚴重霾混合、能見度持續偏低、影響大等特點,是2015年最嚴重的一次霧霾天氣過程。11月30日,北京、河北局部地區最高小時濃度超過900微克/立方米,北京琉璃河監測站高達976微克/立方米。
>>專家釋疑
1京津冀排放量大是霧霾主因
京華時報:為什麼京津冀大氣環境容量好于珠三角,污染卻反而更嚴重?
巢清塵(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大氣環境容量指標,涵蓋風、降水及通風量綜合指數,這個大氣環境容量沒有考慮地形作用,因為地形作用是穩定作用,並不會隨著時間有任何的改變。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容量高於珠三角,是因為京津冀地區地處緯度偏高,受到從北部來的冷空氣的影響頻繁,有利於大氣中不良物質的清除,但珠三角冬季總體降水不是非常多,而且處在偏南地區,所以冷空氣活動比京津冀地區少,風速也偏弱,所以氣象基礎條件京津冀地區實際上優於珠三角地區。
但是,對於大氣環境來説,排放才是主要因素,氣象條件只是輔助。近年來,大家不斷在改善空氣品質,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強,2015年排放雖然已經受到很大的控制,但統計顯示,總體排放在京津冀地區還是起了主要作用,另外加上厄爾尼諾等氣候因素影響,去年京津冀地區冬季霧霾現象更為嚴重。
2通風廊道驅霾尚需多方論證
京華時報:之前很多傳言説內蒙古風力發電、甚至是防護林阻擋了風,導致北京風速降低,靜穩天氣增多,這種説法是否靠譜?還有專家提議要在北京開闢通風廊道,引風驅霾是否可行?
周兵(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在2015年以前都反覆被提出來,媒體有許多專家的應答,實際上,京津冀地區風速的減小與內蒙古本地風能和植樹造林沒有必然的聯繫。
冷空氣確實對霧霾的驅散效果非常顯著,我們以前到了冬季對冷空氣都是有點害怕,但是現在好像又期待著冷空氣的到來,尤其猛烈一點的冷空氣來清除霾等污染。
冷空氣實際上主要還是由於大氣環流南北的溫度差異産生的一個梯度造成的風向變化。至於城市是否要設計通風道,設計通風道又帶來什麼效果,通風效率怎麼樣,我覺得還要多方論證。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