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董峻、于文靜、劉羊旸)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4日在北京閉幕。會議研究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了2014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新華社記者第一時間就會議新精神、新要求採訪了部分“三農”專家學者。
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會議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農業要強、農村要美、農民要富,這是在三中全會關於改革總體部署下,對深化農村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的問題更實際,部署更加系統。
專家們認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新老矛盾依然突出:增加主要農産品産量與農業資源利用強度大的矛盾、農業生産成本上升與比較效益下降的矛盾、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快與農業勞動力結構短缺的矛盾等更加凸顯,廣辟農民增收渠道也是當前的一個難點。
“三農”工作依然任務艱巨。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程國強指出,今後要以農業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農民富、加快農村小康為核心目標,補齊“四化同步”中的農業短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這次會議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會議提出了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説,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
會議還提出,善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對此,程國強認為,目前到了重塑糧食安全戰略邊界的新階段,應抓緊建立基於全球視野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保障機制,突出重點,有保有放。
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
堅持黨的農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會議提出,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於農民家庭。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説,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核心是解決發展和穩定問題,維護農民的利益。一些農民進城後工作不穩定,沒有社保,如果承包權喪失了,會影響國家和社會穩定。未來一二十年家庭經營依然是主流,確保農戶的承包權保護了農民利益。
隨著農村分工分業發展和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相當一部分承包土地的農戶不再種地。面對這種新情況,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為現代農業發展確定了重要基礎,對於確保糧食安全、農産品有效供給、改善農業比較效益低的現狀意義重大。同時,土地流轉在農村非常活躍,不能不顧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盲目通過行政力量推動,而是要與實際情況相適應。
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會議鮮明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産”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李國祥説,隨著生産能力提高,數量已經不成問題。難在品質,回應百姓需求、解決社會性問題,政府要採取有效措施。要治理農業生産源頭,實行標準化生産,嚴禁濫用農藥化肥等投入品。
秦富認為,今後,從田間到餐桌,從源頭到生産加工、流通等環節,整個産業鏈要有嚴格的安全生産規範,要更加完整、系統、安全,實現全覆蓋。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農業農村社會發展,關鍵在人。會議提出了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等一系列措施,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專家們認為,解決好這個問題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鄭風田説,現在農村老齡女性是種地主力,平均年齡50歲以上,以後這些人幹不動了怎麼辦?必須向農業新型主體流轉。因此要通過規模經營解決效益問題。
“一家種幾畝地,留不住農業人才。要規模化經營才能讓農業有奔頭、才能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規模化跟工業化、城鎮化相關,隨著人員轉移,一些人不願意再從事農業,可以通過流轉方式把土地租給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獲得租金。”鄭風田説。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一軍説,將來從事農業生産的主力軍就是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目前這4種類型的新型主體仍處於初步培育階段。國家要加強培訓、提供政策支援,通過新型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農村不能成為留守的農村
會議在提出到2020年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目標的同時,也指出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突出特色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
據李國祥等人開展的社會調查,當前一些農村在社會管理方面很多時候無能為力,一些社會問題沒人管,如農村“三留守”、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有的地方仍是空白。村委會、村民自治組織的社會管理工作仍要加強,這對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提出,要重視農村“三留守”和空心村問題,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專家們表示,這些有利舉措針對性強,貼近民心,必將有助於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
李國祥説,一個村子搞得好不好,關鍵就看有沒有聯絡人、帶頭人,黨組織的力量要強。對於經濟不太好的村子,如何加強領導能力,帶動農民致富,做好社會服務,為農民排憂解難,歸根到底要靠黨委和自治組織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