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看來,中國現代化最重要、最艱巨的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和多數農民的城鎮化;最大的風險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而農業和農村發展嚴重滯後,城鄉發展嚴重失衡。(新華網12月22日)
美國新科經濟學諾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説: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來自於人們可以平等地擁有財富。然而,長期以來中國城鄉存在的差距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城鄉的“剪刀差”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依然存在,現在又增加城鄉新的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最主要的生産要素——土地交易上的不公。正如韓長賦部長所言,城市建設、工業項目、開發區從農村徵用了大量土地,大大低於土地市場價格,土地徵用和開發轉讓過程中大量的級差地租,被轉移到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在房地産開發中,一些地方以每畝幾萬、最多幾十萬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收取土地,轉手以每畝上千萬、上億元賣給開發商開發,開發商再次提高土地價格進行住房開發,最終形成畸高房價賣給城市市民。土地溢價財富轉移到政府和少數人手中,這是城鄉最大的不公。
其次,城鄉勞動力要素存在不公。2億多農民工進城務工,甚至荒廢了農田,造成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奇缺。進城後的農民工工資很低,社會保障水準差,面臨淪為“二等公民”的窘境。農民進城打工創造的“剩餘價值”存在被“剝削”的情況。
再次,資本資金流動上的不公。“三農”非常缺乏資金。根本原因是農村農業産業項目回報率過低,很難吸引資本,而國有金融機構嫌貧愛富,不但較少向農村農業輸入金融資源,而且將從農村吸收的存款轉移到城市,使得農村農業金融資源更匱乏。
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部署,必須統籌解決城鎮化與“三農”問題,努力縮小工農城鄉發展新舊差距,儘快加強農業這條“短腿”,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進而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奠定更為牢固的基礎。重點在於解決土地、勞動力、資金資本生産要素新的不公問題。只有縮小了城鄉差距,才能創造城鄉公平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平臺,給城鄉全要素生産力提供平等參與經濟活動的機會。這也才能談得上真正的“城鄉一體化”。
在城鄉公平的基礎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巨大的投資機會。筆者挂一漏萬説説兩個機會:
一個是城鎮化關鍵在於“城鎮”二字上,這與城市化還是有區別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部署基本定調了就地城鎮化、分層次城鎮化的思路。那麼,地市級三四線城市甚至縣城、交通發達的大鎮,在房地産開發上將迎來一個難得機會。
另一個,高效環保綠色農業將是未來附加值非常高、市場需求潛力非常大的行業。貨真價實的綠色有機農副産品將是朝陽産業,潛力最大、最具投資效益的産業。市民永遠離不開農副産品,隨著收入的增加,百姓對健康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決定了綠色有機食品,特別是農副産品市場將大有可為。余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