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古老的北京城瑞雪紛飛,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此次會議僅僅開了5天,卻改變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前途未來。會議閉幕那天正是冬至,卻是新中國改革開放的“立春”。老一代領導人鄧小平書寫的“春天的故事”,為中國的發展注入了希望和活力。從這一天開始,中國開始從沉睡中甦醒,步入越來越快的發展之路。
35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而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説,意味著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吹響中國改革開放號角的1978年,中國每人平均GDP在世界各國排倒數第2位,僅224.9美元。國家發展水準和人民生活水準,大多數指標排在世界國家和地區170位以外。2012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GDP達到6086美元,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1978年,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還是許多中國家庭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而現在,琳瑯滿目的各類家用電器,早已走進千家萬戶,連汽車都成為一般家庭的代步工具。
“改革”是中國的必然選擇。1978年以來,中國共産黨一共召開過7次三中全會。歷屆會議都承擔著促進經濟發展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具有綱領性意義和時代性色彩。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決策,多是在三中全會上作出的。值得注意的是,“深化改革”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不變主題,中國從未停止過多種層面改革的步伐。
今天,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又迎來了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和世界之所以如此期待此次會議,本質上來講,是期待中國改革,期待中國改革惠及更多的國內公眾乃至世界人民。在這次三中全會上,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將首次向外界全面闡釋其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線圖。此次會議提出“綜合改革方案”意義深遠,“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較之35年前,當下中國在經濟上要發達得多,社會狀況也複雜得多,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中國將以怎樣的決心、智慧和勇氣去“啃硬骨頭”、“涉險灘”,備加引人關注。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重點聚焦中國,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出爐指導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改革路線圖”,會議將“成功載入史冊”,中國領導人也必將戰勝複雜困難和艱巨挑戰,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更加富庶的生活。顯然,這是比較公允的報道。
時至今日,通過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改革已經駛入一片開闊而明亮的海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國未來充滿憧憬、期待和希冀。
相信未來,中國明天的故事會更加精彩。(黃培昭 駐英國記者)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