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對過去20年農村改革經驗進行了總結,確立了未來“三農”改革發展的方向。
20年前,我國改革率先從農村突破,並以磅薄之勢迅速推向全國。20年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廣大農民的意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十五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農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創造的豐富經驗,並進行了理論總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以勞動所得為主和按生産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必須長期堅持。”
由“大包乾”到“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再到“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我國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表述的嬗變,反映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十五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農村改革發展要堅持“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原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必須要堅持這一原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必須要堅持這一原則。發展家庭農場也必須要堅持這一原則。
1998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那一年,亞洲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十五屆三中全會因時因勢提出,進一步加強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提高農民購買力,有利於擴大內需,保持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良好勢頭。在充分利用國外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
十五屆三中全會對農村經濟和農村市場的高度重視,既是過去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的總結,也為後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從2004年到2013年,中央連續出臺的10個一號文件均聚焦“三農”,從“農村稅費改革”、“科技創新”等多個角度為“三農”發展注入活力。為開拓農村市場,我國先後實行了“萬村千鄉”、“家電下鄉”、“農超對接”等工程,多層次深度耕耘農村市場,為擴內需構築了堅實基礎。
1998年前後是我國“三農”發展陷入相對低谷的一個時期,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農民增收緩慢,農民負擔較重。十五屆三中全會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再次進行了強調:“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細讀這些論述,字字千鈞,字裏行間清晰可見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的深刻認識。
我國“三農”改革發展的歷程從來不平坦,從溫飽到小康,進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農村的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基層組織建設都會面臨許多新問題。15年前我國“三農”發展形勢複雜艱難,現在和可以預見的將來,“三農”必將還會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農村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只有增強改革信心,才能創造更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