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全民網路”時代為何要堅守“七條底線”

2013年08月19日 17:14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製圖/高岳

  法制網記者 范傳貴

  8月10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與紀連海、廖玒、陳裏、潘石屹、薛蠻子等十多位網路名人舉行座談交流。交流中,微博“大V”們達成共識,網路名人應堅守“七條底線”,即法律法規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資訊真實性底線。

  在5天后閉幕的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這一“底線共識”得到了更多的支援者。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由此專門發出倡議:全國網際網路從業人員、網路名人和廣大網民,都應堅守“七條底線”,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環境,自覺抵制違背“七條底線”的行為,積極傳播正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

  近年來,隨著網路資訊技術高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全民網路”時代,據《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到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手機網民達到4.2億。其中屬網路微部落格發展最為迅速。根據有關機構最新統計,我國103家微部落格網站的用戶賬號總數已達12億個。

  多名專家學者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網路空間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現實社會的法律和道德規範都應適用於網路空間,任何人都應對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負責任。

  網路平臺表達意志須尊重法律

  7月21日,女歌手吳虹飛在微博上發言:“我想炸的地方有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會,還有的建委……還有我想炸的人是完全無節操的所謂好人。我才不會那麼傻告訴你他的名字,等他炸沒了上了新聞你們就知道了。”

  儘管她在20分鐘內即刪除了這條微博,但隨後還是被北京警方行政拘留10日,于8月2日釋放。

  這一事件也為在網際網路上發言的大V們敲響了警鐘。

  “有些人動不動就進行人身攻擊、污衊他人、進行無根據的猜測和指責,或者任意在網路上捏造事實、編織謊言、傳播謠言,對他人進行惡意人身攻擊。”長期研究網路傳播的武漢大學教授瀋陽在接受《法制日版》記者採訪時介紹説,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在今年五六月曾進行過一次統計,已經處理了超過18萬起不實資訊、人身攻擊等類微博,“這個量挺大的,證明某些網民已經養成了一種不好的習慣,口無遮攔”。

  但根據相關法律,網路言論任意侵害他人權利的,可能構成犯罪,會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按照我國刑法規定,網路言論一旦越過法律底線,至少可能涉嫌三種罪名,即侮辱罪、誹謗罪、誣告陷害罪。

  隨著微博的出現,網路社區已經引入了一些管理機制,法律法規這條底線也更加清晰。”瀋陽強調,任何人在利用網路平臺表達自己的意志時,均應尊重法律和事實,否則,以侵犯他人人身或人格權為基礎的言論必然要以受到刑罰為代價。

  憲法所規定的內容當然是底線

  在“七條底線”中,“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格外引人關注,如何理解和遵守?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底線,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從憲法上説,這是憲法所規定的,當然是底線,如果突破這個底線,那就是違法了;另一方面,從整個國家、老百姓來看,這個制度是有利的。”

  謝春濤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60多年了,其實際效果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充分顯現出來。“這些年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上升。本身就説明瞭這個制度的優越性。所以如果從真正對國家、老百姓負責任的角度説,就應該遵守這條底線。”

  謝春濤同時也提出,遵守這個底線並不是説這個制度就是完美無瑕的,具體方面還要不斷地改革。但他認為討論某些具體的不足,和堅持這條底線的界限是很清楚的,可以討論具體問題,但不應該突破底線。

  “在網際網路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並不是批評某些具體的問題,他就是想突破這些底線。這種情況是比較複雜的,有些人有某種政治意圖,有些人則可能是發牢騷,缺乏理性。”謝春濤説。

  在堅持國家利益底線問題上,謝春濤的態度樂觀。

  “我們是這個國家的國民,國家好對每個個人來説都是好的,如果要出問題,我想大家也沒有什麼好處。可以看到,絕大多數人這個意識是有的。比如在釣魚島的問題上、在南海問題上,網路上的輿論就看得很清楚,大多是從維護國家利益出發的。”謝春濤説。

  他認為,這一條底線,不僅僅限于大陸的中國人,只要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在這個問題上都應該有共識,都應該堅守這條底線。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李帥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李帥

原稿件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