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要去錦州市區參加招飛考試的張曉光匆匆趕到縣火車站,卻發現同學們早就乘汽車出發了。原本扭頭就走的他,被另一個遲到的同學拽上了火車。
28年後,這個曾經因為錦州城市太大而害怕迷路的農村少年,將在距地球300公里的無際太空踏出一條壯麗飛天路。他終於可以去看看深邃的太空,看看美麗的地球,看看星星是不是真的閃亮,一如他從未放棄的夢想。
2013年4月,47歲的張曉光以優秀成績入選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他的飛天路,走了整整15年。
成為中國首批航太員之前,張曉光已是空軍某飛行大隊中隊長、一級飛行員。像他的許多航太員戰友一樣,選擇意味著捨棄,意味著風險與挑戰,意味著漫長的等待。
一次次參加選拔,一次次抱憾落選,一次次為戰友祝福、壯行,一次次把自己關進辦公室默默獨坐,張曉光流過淚,擦乾眼淚又進了訓練場。
“如果説成功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挫折也是;成功者其實不僅僅是從不失敗的人,更是從不放棄的人。”他把挫敗比喻成太陽初升時的幾片雲彩,“當我從自身搜尋到不足、制定好改進計劃,陽光就暖烘烘地照在我身上,心裏充滿了希望。”
多年來共同訓練生活、即將並肩飛天的戰友聶海勝説,張曉光很執著,為了事業自始至終堅忍不拔。航太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記得,初進航太員大隊時,張曉光的低壓缺氧耐力檢查沒有一次性通過,心裏有些陰影,頭兩三年一檢查這個項目就會出點問題。他沒有氣餒,反覆揣摩、練習,狀況越來越好。
有人不理解這種堅持。張曉光指著藍色航太工作服上的徽標:“這是國旗,這是我們的任務標。把航太服穿在身上這一刻,我覺得非常自豪,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神十飛行中,張曉光的主要任務是輔助指令長實施手控交會對接,確保指令發送的時效性和準確度。而作為交會對接的備份航太員,他在地面進行的模擬訓練已經超過2000次。
即使在神舟九號飛行突破手控交會對接技術之後,這一操作仍然是世界航太活動公認的高難度、高風險環節,對乘組協同配合要求極高。
訓練中,張曉光和聶海勝偶爾也有爭執。王亞平急了,一臉嚴肅地勸説:“哎呀,你倆別吵了!”每到這時,兩人會同時看著亞平,撲哧笑了。
在張曉光看來,三個人的默契配合讓繁重的訓練變得愉快。“我們能組成乘組,是一種緣分,彼此間的承諾和信任就是我訓練的動力。”聶海勝和王亞平則將張曉光比作團隊的“開心果”。熱情、開朗、愛開玩笑,有他在,氣氛就特別輕鬆。
太空授課環節中,張曉光還將擔任攝影師,用手持錄影機拍下授課畫面,實時傳回地面。
“推拉跟進這些基本知識好學,但用一個鏡頭講述長達40分鐘的完整故事,就得好好動腦筋。”他反覆練習拍攝技巧:哪該給個特寫?什麼時候要換個角度?能不能再往上跟一點?臨時上陣的業餘攝影師,對自己的要求一點也不業餘。“這是任務賦予我的責任,我必須全力以赴。”
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張曉光希望15天的太空之旅豐富多彩。他要用錄影機和日記本記錄下飛行故事,返回後講給家人、朋友,講給仍然懷揣飛天夢想等待的戰友們聽。
他最近在讀《科學的歷程》,一本關於人類科學史的書。書頁空白處,記下點滴心得——用的,還是28年前父親送給自己的那支“英雄”牌鋼筆。
張曉光接到軍校錄取通知書的那天,父親把這支被全家視作寶貝的鋼筆交給兒子:“用它書寫你的人生。”
這囑託和張曉光的夢想一起,存放在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風雨經年,溫暖依舊。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