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告訴了我們什麼
賈高建
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學地回答了社會歷史領域一系列重大問題,為這一領域的認識和實踐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導。當前,要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自覺遵循唯物史觀的方法論。
那麼,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歷史觀,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其方法論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涉及許多方面,從當前實際看,應特別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歷史領域與自然領域一樣,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人作為實踐主體,又具有特殊的能動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把握好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體性之間的關係,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創造性實踐。
與自然領域相比,社會歷史領域的確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自然領域中,各種自然事物按照自然屬性進行運動,客觀規律就通過這些自然的過程體現出來。而社會歷史領域中存在的卻是具有自覺能動性的人,他們所進行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所以,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什麼客觀規律,一切事情都因主體方面的不同而不同,這便是唯心史觀得以長期佔據統治地位的認識論原因。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自己哲學的時候,突破了社會歷史領域的這種特殊性給人們造成的認識上的障礙,揭示了隱藏在各種歷史現象背後的客觀規律。他們指出,歷史進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人們要想在這一領域的活動中取得成功,就必須認識和遵循這些規律。當然,歷史唯物主義對客觀規律的強調並不意味著否定主體即人的能動作用,社會歷史規律終究是在人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其本身所固有的辯證性質為主體選擇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就要把握好遵循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體性之間的關係。必須強調遵循客觀規律,照客觀規律辦事;同時又重視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應該指出,我們所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而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稱為“科學”,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承認客觀規律,以及為其所決定的歷史必然性。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科學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觀規律,這是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尤其是當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遇到多種複雜矛盾的情況下,更應強調這一點。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沒有什麼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這就要求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創造性地進行實踐。這決不是不顧客觀規律的任意而為,而是在實踐探索中不斷達到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並努力使行動與客觀規律的要求相符合,盡可能防止偏差和失誤。也只有這樣,主體的能動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得到發揮。
□社會結構體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支配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而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又從根本上聯結在一起。因此,應把握好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全面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和發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即從一開始便是以一種整體的眼光看待社會及其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審視了社會結構體系中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構成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繫,並揭示了這一聯繫的內在機制,強調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支配著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闡明瞭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制約,要求人們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尋求人和自然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必須充分重視社會結構體系的有機聯繫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要求,切實將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發展作為一個統一進程加以推進。這不僅是指在發展中兼顧社會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發展,不能顧此失彼;而且還要使這些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之間達到一種有效的協調,克服各種失衡、錯位和脫節的現象。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認識它們之間有機聯繫的內在機制,遵循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同時,還應按照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使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更好地結合起來。
這裡還應特別指出的是,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社會各領域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仍有許多難點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難點,往往是由於它們相互牽扯、交織在一起,僅靠單個領域的改革難以奏效,而必須著眼于社會各個領域的有機聯繫,促使社會各領域的改革協調統一,在良性互動中整體推進。
□社會發展最終是以人的發展為目標,而人的發展又要依賴於社會發展。這就需要把握好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社會發展,最終是為了人,是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馬克思和恩格斯從青年時代起,就把實現人類解放作為自己的最終追求。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即現實地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結構體系之中;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要真正解決人的問題,必須通過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才能實現。正是從這一立場出發,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由資本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的客觀必然性;而所有這些研究的最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的發展和解放這一目標。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踐中,一定要正確處理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要把握好人的發展這一最高價值目標,並通過社會發展促使這一目標的不斷實現。從一般意義上講,社會主義社會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新的階段,理應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為有利的條件來促進人的發展和解放。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是在相對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倍努力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發展,儘快縮小歷史差距。應該説,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不懈奮鬥,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領域發展中都取得了重大成績,人民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提高。但從總體上看還很不夠,還需要繼續堅持不懈地進行努力。要按照黨的十八大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繼續大力推進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同時更加關注各方面民生問題的解決,使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人的發展的目標在更高層次上得到實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個人的歷史作用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實現。因此,應把握好人民群眾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在以往的思想史上,歷史唯心主義總是把各種天才和超人看作歷史的創造者,而忽視和貶低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歷史唯物主義駁斥了這種英雄史觀,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中的基本構成部分,是社會歷史發展最主要的承擔者,一切社會過程的進行都有賴於人民群眾的實踐,一切社會變革也最終需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完成。那麼,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就不起作用呢?當然不是。唯物史觀在強調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個人特別是傑出個人對歷史發展的貢獻。歷史上的傑出個人起著先行者、組織者和引領者的重要作用,他們以多種方式影響著社會歷史發展的具體進程。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觀點,在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必須注意把握好人民群眾和個人之間的關係,將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與個人的歷史作用有效地結合起來,共同推動歷史的進步。在這方面,我們黨總結出來的群眾路線,為我們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和路徑。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過去是如此,在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下也同樣是如此。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都要增強這方面的意識,自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切實解決這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問題,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