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形容自己最近的心情“像坐了過山車一樣”。“五一”假期前,她奮鬥3年考取了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本以為會以勝利者的姿態昂首“進軍首都”,卻不料僅過了一週,她幾乎對未來絕望:“我今年26歲,兩年後28歲,註定不能落戶北京了。”
近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佈消息,今年北京市屬各用人單位引進落戶的應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畢業當年本科生不超過24歲、碩士生不超過27歲、博士生不超過35歲。
消息一齣,便有人指出,該政策涉嫌歧視。但同時也有人認為,考慮到北京本身的資源承載力和人口容納力,該政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這項政策有利於“人才流動”。
年齡限制是“就業歧視”?
雖然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表示,這只是對當前北京市屬用人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提出的指導性意見,超出年齡指導線的畢業生,仍可按照引進人才的渠道和標準申請辦理引進落戶工作。但對於劉曉來説,這項政策無異於告訴她自己不能在京落戶了。“我算哪門子人才?”她説。
中國人民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周翔對該政策更有“切膚之恨”。考研前,他在河南老家當了兩年的中學老師,今年已經年滿30歲,在該政策出臺之前,他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留京工作的機會,因此還拒絕過兩家外省市單位的邀請。
“4月政策才出臺,這不是坑人嗎?”周翔認為,這項政策就是就業的年齡歧視。持此觀點的並不少見,政策透露後不久,便有不具名的專家稱此政策涉嫌“年齡歧視”,而據北京一些高校的畢業生向記者介紹,這項政策在畢業生中普遍不受歡迎。
北京能承載多少夢想?
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北京出臺該政策是“不得已而為之”。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當年北京共登記常住人口1961.2萬人。今年3月發佈的《京津冀發展報告(2013)承載力測度與對策》指出,北京綜合承載力已隨人口膨脹而進入危機狀態。
記者了解,北京市進京指標也較前幾年大幅縮減。北京市人社局相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畢業生落戶年齡限制一直存在,今年則根據學歷進行了細化。
記者採訪中也發現一些高校學生對這項政策表示理解。中國人民大學在讀博士張易認為,北京出臺這項政策就像限購車房一樣,屬於“不得已而為之”。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主任、北大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鳴政認為,很多人希望在京落戶,但北京各種資源承載力有限,這都是事實。出臺年齡限制,標明相關部門希望落戶北京的非京籍人才能為北京服務更長時間。
何處安放青春?
作為一名“超齡”畢業生,張易對自己畢業後的就業地域未作限定:不一定非要留在北京,哪更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去哪。他甚至認為,年齡限制能夠促進“人才流動”。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彭劍鋒也認為,北京市指導性意見具有積極意義。雖然指導性意見所能起到的調控人口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國內各地區發展不均衡,一些不發達地區確實也需要在京畢業的應屆生前去就業以帶動當地的發展。
採訪中,不少人表示北京擁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資源,生活也很便利,這是吸引他們留下的重要原因。有分析認為,如果能將北京擁有的資源有選擇地、合理地分散到其他城市中去,必然會有相應數量的人也轉移到其他城市。這樣,北京這樣超大型城市的承載負擔才會真正減輕。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