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築就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2013年04月01日 09: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一)北京。國家博物館。

  一走近《復興之路》展覽,就能看到環繞四壁的浮雕,始於四大發明,終於奧運五環。像是一個隱喻:歷經沉淪與抗爭、奮鬥與崛起,現代中國的輝煌成就,與中華民族的燦爛歷史交相輝映,仿佛是文明長卷的首尾相接。

  2012年11月29日,正是在國博這一極具象徵意義的地方,在中華民族的“文廟宗祠”,習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3月17日,新一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換屆完成,習近平同志再次暢談“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的確,大步向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夢工廠”。

  民族獨立夢、兩彈一星夢、奧運世博夢、航太潛海夢……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的一個個夢想成為現實。今天的中國,民族復興的夢想仍在繼續,住房夢、創業夢、宜居夢、小康夢……在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的互動交融中,世界東方升騰起激蕩人心的中國夢,奏響一個偉大民族走向復興的交響樂章。

  (二)“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環顧世界,很少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歷經苦難與輝煌;也很少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在持續奮鬥中,始終堅持著同一個夢想。這個夢想的背後,蘊藏著綿延已久的“家國天下”情懷,折射著內心深處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也凝聚著“振興中華”的探索與奮鬥。

  英國學者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估算,中國從西元1000年開始,國內生産總值一直佔到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然而,這樣的“老大帝國”,卻是以一種屈辱的姿態進入近代史的。

  有學者這樣描述,“19世紀強加給中國的一系列條約、協定和治外法權條款,使人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不僅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地位低下,而且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同樣地位低下。”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落後、挨打,屈辱、抗爭,讓民族復興成為近代中國無法繞開的主題,更激發起無數中華兒女為之不懈奮鬥的理想抱負:梁啟超提出了“少年中國”,孫中山喊出了“振興中華”,李大釗呼籲為“中華民族更生再造”而奮鬥……為了民族復興,幾代人魂牽夢縈,億萬人心結難解。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整個二十世紀一直是中國無數志士仁人頑強追求的目標,一直是時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題。中國的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這可以説是貫穿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基本線索。”金衝及在《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的評述,至為精當。

  (三)上世紀初,愛國學子只能空自發出“奧運三問”,進步青年只能在小説中暢想中國舉辦萬國博覽會,革命先行者也只能在建國方略中規劃“進藏鐵路”。今天的中國,奧運夢、世博夢、青藏鐵路夢都已成真,更圓了前人難以想像的飛天夢、潛海夢、航母夢。當中國經濟躍升至世界第二,當中國崛起被國際媒體稱為“近年來最重要的全球變革”,深藏于中國人心中的民族復興之夢,終於不再是空中樓閣,而猶如地平線上跳動著的朝陽,噴薄而出。

  有人説,一個國家處於上升期的標誌之一,是這個國家開始打造她的“造夢”能力,她的國民開始自信地談論自己的夢想。對夢想的追逐,刻印下社會發展的腳步,也標注著歷史前行的軌跡。

  60多年來,無論是白山黑水之間唱響《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工人,還是綠皮車上枕著蛇皮袋打盹的進城農民,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夢、民族夢,更是億萬人民夢想的疊加。農業稅成為歷史,義務教育全免費,日漸公開透明的民主政治,覆蓋13億人的社保體系……今天的中國,流動社會讓人有更多上升機會,權利社會讓人有更多保障依靠,開放社會讓人有更多成功路徑,資訊社會讓人有更多表達渠道,宏大的國家夢想在每個人的努力奮鬥中、在時代的點滴進步中,慢慢生根。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上任,就把實現復興大業定為施政方向、把成就中國夢想當做未來願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成為億萬人民共同的追求。

  (四)縱觀歷史,大國崛起的過程,無不伴隨著全體國民共同的期待與奮鬥,由此鍛造出國家民族獨特的氣質與精神。幾百年前,一群歐洲大陸的失意者坐著“五月花號”來到新大陸,開啟了美國夢;去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煙囪高聳、鐵水奔流的場景,講述了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夢。這樣的夢想,絕非一人一地一時的空想,而是回蕩在全體國民心中的共同旋律,也正因此才具有超越時空的能量,成為一個國家不斷前行的動力。

  如今,中國夢正煥發出鼓舞人心的力量,激蕩起億萬人民的共鳴。人民日報評論員新春走基層,在湖南一個偏僻山鄉的農家門前,看到這樣一幅春聯:“雪梅映紅中國夢,紫燕銜綠萬家春”。一位旅美華僑寫下自己的心聲:“他邦夜夜家國夢,天涯朝朝總相思。”眾人爭説中國夢,同心共築中國夢,正因為它觸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集體意識,成為喚起億萬人民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激發了中華民族“團結如一人”的歸屬感和進取心。

  這正是提出中國夢最為重大的現實意義。美國《新聞週刊》認為,中國夢會産生深遠影響,將“重振中國光輝史”。更有外國觀察家敏銳指出,這是“一個能在人們心中激起共鳴的目標”,體現了中國共産黨“對中華民族的強烈歷史責任感”。

  (五)偉大的夢想,需要有偉大的精神作支撐。中國夢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心結,更包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理想信念。其背後,是數千年的積澱、近百年的迴響、億萬人的渴望。

  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過歷史進程,並且創造出輝煌燦爛文明的民族,絕非偶然。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鬥,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魯迅曾説,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這樣的民魂,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氣神,它關乎國家成敗、民族興衰。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

  我們看到,從“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振興中華”到“我們都是汶川人”,一個個時代的口號,張揚著把個人命運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連的愛國精神,這是推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向著中國夢前行的強大力量。

  我們看到,從小崗村鮮紅的手印到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從股市帶來的全民投資熱潮到貢獻了六成國內生産總值的中小企業,30多年來,改革創新精神激蕩神州,造就了歷史的巨變,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在通往中國夢的征程中,改革創新始終是激勵我們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動力。

  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

  (六)北京申奧成功後有一張經典照片,兩輛相向而行的車上,手拿國旗的年輕人擊掌相慶。這樣的場景,曾引發多少人的共鳴與感慨。有句歌詞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對13億中國人而言,家國一體的中國夢,寄託著最深厚的情感。

  國泰則民安,民富則國強。國和家的命運攸關,是中華民族漫長演進史中最為深刻的總結,國家興衰始終都在塑造個體命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正如有論者所言,在災難與輝煌的雙重變奏之中,一個個中國人的夢想從來離不開民族整體的際遇。個體的命運往往隨著歷史而流轉顛簸,無論大江大海還是一枝一葉。

  新中國“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新世紀“強起來”,正是國家民族的強盛,讓人民的幸福有了堅實依託;中國夢的茁壯,使個人夢想有了廣闊空間。吃飽穿暖、下海經商、有車有房……個人夢想的日益豐富説明,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唯有將個人之夢寄託于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個體夢想的實現,正是國家夢想實現的重要前提。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人的奮鬥努力,都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毛澤東同志曾説,“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面對各種利益關係調整所帶來的矛盾,面對思想觀念多元多樣的狀態,特別需要全體中華兒女以共同之理想,凝聚共同之力量,以共同之奮鬥,追求共同之目標,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

  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是13億人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匯聚起來的力量。

  (七)北京的長安街,取盛唐之意,東是建國門、西是復興門,謂之長治久安。只有創造了燦爛文明的民族,才會如此渴望再創輝煌;也只有曆盡苦難滄桑的國家,才更珍惜來之不易的道路。

  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輝煌文明、有數百年深重苦難,也有百餘年不息奮鬥,追尋夢想的道路尤其艱難曲折。百餘年來的救亡圖存、道路探索,多少仁人志士留下“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憤,付出“春雲碧血,秋雨黃花”的犧牲,發出“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吶喊。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國真正進入全球化的坐標體系,也就在這短短30多年。但就是在這30多年裏,我們寫下了讓世界驚嘆的“中國故事”。從硝煙瀰漫的革命年代,到激情燃燒的建設歲月,再到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在不斷探索和奮鬥中,我們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找到這條道路,我們深切體會何謂“來之不易”、何謂“倍加珍惜”、何謂“始終不渝”。沿著這條道路,我們科學把握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新中國60多年的持續探索、近代中國170多年的歷史經驗、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傳承,最終確立了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想的根本遵循。

  這條通往夢想的道路,有著綿延的文化傳統、深層的現實基因。從根本上説,13億人的中國夢,必須對人類文明有責任有貢獻,以和平文明築夢,靠自力更生圓夢,不能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在能源消耗上,美國每人平均年消費石油22桶多,中國只能在每人平均年消費石油兩桶多的情況下,以不斷降低能耗求得發展;在人口流動上,歐洲19世紀向海外移民6000多萬,靠建立殖民地開疆拓土,而中國則要在自己的國土上解決農村人口轉移問題;在增強綜合國力上,中國不搞軍備競賽、也不對外輸出革命,而是堅持科學發展、自主發展、開放發展、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中國的夢想,不僅關乎中國的命運,也關係世界的命運”。

  這就是中國式的夢想之路。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實現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正因此,習近平同志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們就能夠沿著這條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八)一個國家的夢想,可以歸結為一種理想信念,但僅有嚮往還遠遠不夠。無論是戰後一些國家飛速發展,還是“金磚五國”重構世界版圖,奇跡也好、騰飛也罷,都是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把握有利的發展機遇、構建更好的體制機制、勇敢地革除自身弊病、自信地迎接風險挑戰,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也是一個持續的奮鬥過程。美好藍圖能夠激發鬥志,豪情壯志可以鼓舞人心,但要讓夢想照進現實,關鍵在於實幹。

  今天,從“全面崩潰”到“虛假繁榮”,仍有一些人在“唱衰”中國。這樣的説法雖聳人聽聞,卻也警示我們追夢之路絕非坦途。新興大國崛起的煩惱,經濟社會雙重轉型的困惑,人民渴盼公平正義的焦慮……有人曾説,今天的中國不能是打網球,可以等球落地後再揮拍,所有的問題都需要主動截擊,否則就會輸掉比賽。正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離目標越近,阻力就越大,也越艱辛。最有自信的時候,也最容易自滿;最有希望的時候,也最可能失望。要讓夢想成真,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機遇,以實幹托起中國夢。

  改革開放之初,美國《時代》週刊將鄧小平評為年度人物,其開篇標題是《中國的夢想家》。30多年後世界之所以還對“夢想家”懷有敬意,正是因為我們靠實幹把一個處在經濟崩潰邊緣的國家推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靠實幹改變了佔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命運,靠實幹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想日益接近。鄧小平同志曾經説過,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同樣的道理,不幹,一切理想、夢想最後都只能是一枕黃粱。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回顧歷史,面對列強的淩辱,中國夢沒有破滅;面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中國夢沒有破滅;面對奮鬥征程中的挫折坎坷,中國夢沒有破滅。中華民族之所以在百折千回中迎來復興的曙光,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辛奮鬥。到建黨100週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此基礎上,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我們黨確立的新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時至今日,中國正處在實現夢想的關鍵節點,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應對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挑戰,跨越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需要13億“實干家”堅持不懈地埋頭苦幹。只有每個人都拿出實幹的精神和勁頭,幹好“自己的那一份”,中國夢才夠美麗、夠堅實。

  (九)1933年,近代中國一份有影響的綜合性刊物《東方雜誌》發起了全國性“徵夢”活動,徵求兩個問題的答案:你夢想中的未來中國是怎樣?個人生活中有什麼夢想?然而,那樣一個時代,國家失去尊嚴,民族飽受屈辱,個人何敢言夢?活動最後徵得的“夢想”答案只有160多份。

  令人感慨的是,這兩年,我們的一家電視臺也舉辦過一次“徵夢”活動,海量的參與人數,豐富的個人夢想,熱烈的討論與回應,與70多年前真是雲壤之別。兩場“徵夢”,兩個場景,換了人間。

  走過“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昨天,跨越“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今天,向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明天,中國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13億人共同奮鬥,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腳下。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黃艷艷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