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咳”這個略帶玩笑意味的叫法,已經在外國人中間流傳了十餘年,近日竟被外國人白紙黑字地印入了旅遊指南。簡單説,“北京咳”是一種類似水土不服的反應,指一些人來到北京後便會不由自主地咳嗽,離開後咳嗽又自然消失。對於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説,似乎並未意識到“北京咳”,但當一個國家的首都被貼上這種調侃的標簽後,它反映的便就不僅僅是環境問題了。
“北京咳”也是咳嗽
“紅墻綠瓦、衚同小院、古都風情……”29歲的美國人里昂説,他來北京之前,一直有個美好的北京夢。2012年7月,他作為交換生來到北京攻讀碩士。起初,里昂和在美國時一樣,堅持每天早上在學校周邊跑步5公里。一星期後,他發現自己不由自主地咳嗽起來,白天咳幾聲,半夜就咳醒。
在與朋友的交談中,里昂發現不少剛從外國來到北京的人,都會經歷這種咳嗽過程,症狀又以12月至4月較重。朋友們提醒他,外出一定要戴口罩,清晨最好不要在馬路邊跑步。
“何止是外國人,我們周圍咳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北京市四惠交通樞紐附近值班的交通協管員李大姐説:“季節交替時,咳嗽聲在等車人群中此起彼伏。咳著咳著,就有一口痰吐在地上。”李大姐指了指公交車牌旁、墻角裏、垃圾桶邊的地上,全都佈滿了痰漬。
經常往返于國內各地的張先生也感覺到了“北京咳”。“每次到北京,一下飛機就能感覺到空氣中有股奇怪的味道,隨之而來的便是喉嚨不舒服。”張先生説,因為每次來北京時間短,雖未出現不斷咳嗽現象,但卻回回鼻孔裏都是灰。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北京咳”一詞由來已久,1990年,國際扶輪社所辦雜誌上刊載的一篇文章寫道:“工業國家曾經的主要城市現象——空氣污染,已經散播至全世界……在北京,空氣污染導致的呼吸疾病很常見,被稱為‘北京咳’。”
雖然大多數國人還不知道“北京咳”這個概念,但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大氣所所長彭應登等環境專家都對這一説法不陌生。
醫學領域,臨床醫生則對這個詞語態度各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長劉又寧説:“這不是一個醫學名詞,也不是一個學術概念;沒有一個定義,也沒有它的症候群,這純是外國人編的。”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王京嵐表示,“北京咳”也算是病,是一種氣道高反應性,指氣道受到某種刺激而發生收縮反應,表現為咳嗽、胸悶、哮喘等。
乾燥污染是根源
氣候乾燥。“北京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偏少,和國內外一些城市相比,北京真的太幹了!”環境專家彭應登説,1961年至1990年,北京12月平均降水量為2.3毫米,上海為34.7毫米,廣州為23.5毫米,而美國紐約為86.9毫米,英國倫敦為79毫米,日本東京為39.6毫米。協和王京嵐教授表示,北京冬春季尤為乾燥,是許多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一定程度上也誘發了咳嗽。
空氣污染。環境專家彭應登表示,我國空氣品質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尤其是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而空氣品質對人體呼吸系統的影響很大,外國人可能就是因為不適應北京空氣而咳嗽,這是呼吸系統自潔能力的體現。北京冬春季處於採暖期,需要大量燃煤,隨即産生大量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再加上乾燥少雨,空氣品質會比其他季節差。協和王京嵐教授補充道:“冬春季多霧天,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容易對呼吸道産生影響,引起不適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