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商務部長:從六個方面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

2012年11月11日 08:32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10日舉行第二次會議。胡錦濤主持了會議。

  大會秘書長習近平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作了説明。

  會議通過了將關於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草案)、關於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關於《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草案)提交各代表團討論。

  會議表決通過,將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提交各代表團醞釀。

  會議通過了經各代表團醞釀的大會選舉辦法。會議還通過了監票人、總監票人名單,待正式選舉時提請大會通過。

  發佈會

  商務部:應降低進口奢侈品價格

  應十八大新聞中心邀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昨日接受了中外記者集體採訪。陳德銘表示,今年外貿出口當前增長7%多,全年10%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但是,“我們絕不放棄,還要不懈努力。”同時,他還駁斥了中國外資投資環境不如從前的説法。

  擴大內需 提倡品牌消費支援老字號

  記者:政府在未來擴大內需方面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舉措,或者我們應該如何擴大消費、擴大內需?

  陳德銘:商務部對擴大消費有六方面設想。

  一是擴大安全消費。二是要引導綠色消費。包括再生資源的回收,包括低碳産品的推廣。三是要提高服務消費。

  四是要提倡品牌消費。一方面支援中國傳統的優秀品牌,比如一些中華老字號,要幫助他們擴大市場。另一方面是擴大進口品牌消費。國外名品的消費,在國內有很大市場。當前問題是國內的進口名品、“奢侈品”的價格比國外要高出非常多,我們需要降低進口品牌在國內的價格。

  五是規範發展網路消費。要支援那些優秀的交易平臺,要進一步規範網路銷售行為。

  六是要提倡信用消費。在信用消費中要給大家提供合理的利率,使大家承擔較低的支出。

  中日貿易 在華日企産品也是中國製造

  記者:目前中日關係的惡化緊張對貴國實體經濟會産生哪些不利的影響?

  陳德銘:當前中日經貿關係確實受到嚴重傷害。無論是中國對日本的出口貿易,還是日本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都有一定幅度下降。

  至於日資企業在中國得到保護的問題。溫家寶總理多次説過,所有在中國註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製造的産品都是中國製造,他們應該受到中國法律保護。這當然也包括在華的日資企業。

  我們要依法保護所有外國投資者在中國的企業和人身的安全,要保護他們正常的生産經營;對他們受到的各種干擾、破壞,都會依法處理,這是毫無疑問的。

  經濟環境 “投資環境惡化”不可信

  記者:近年來有輿論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在上升,有觀點認為中國的外商投資環境不如從前了。你是如何看待當前外商的投資環境的?

  陳德銘:我確實也聽到過個別西方媒體説中國現在外商投資環境不如以前,外資會不來或者撤出,但是這樣的結論並不可信。今年10月份,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了最新一期《全球投資趨勢監測》,監測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591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這就最簡單地回答了中國投資環境是不是惡化的問題。

  中國今年上半年吸收外資暫居世界第一。儘管中國已連續多年每年都吸收1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直接投資,而且今年上半年我們暫居全球第一,但我們還要看到不足,還要做得更好。

  中美貿易 希望奧巴馬不搞貿易保護

  記者:如何看待未來幾年中美經貿關係的前景?

  陳德銘:前不久我看了一個報道,説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中,美國訴中國的多,美國贏的多,中國輸的多。這不是事實。中國也有大量訴美的案子,贏的也有很多,只是沒有大肆宣傳。

  對於新的奧巴馬政府,我有三點希望。第一,放寬和擴大對中國高技術産品出口。第二,希望減少或者不搞貿易保護主義,促進貿易自由化。第三,希望大家共同推進多邊貿易體制。新京報記者 蔣彥鑫

  記者手記

  採訪1小時不夠解渴

  昨日上午,十八大新聞中心臨時增加了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的集體採訪。10時30分,陳德銘進入會場,身著灰色西裝、戴著眼鏡、一如既往面帶笑容。

  記者提問之前,陳德銘提了個小“請求”:“昨天在中央國家機關團組開放日上,針對今年外貿增長10%的目標,我當時説的是要完成會非常困難。但今早一看,變成我説完不成了。所以希望大家能準確理解我的意思。”

  問答環節,陳德銘語速不快,娓娓道來。11時30分,主持人宣佈集體採訪結束時,幾乎所有的媒體都衝向主席臺,希望能提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資訊……

  顯然,一個小時的採訪時間不夠解渴。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