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肥沃的黑土,如今卻面臨著重重危機。
龍江縣正在農田邊幹活的大爺。
龍江縣的玉米田。
立於嫩江縣廣場上的拖拉機。
化肥過量使用、種高産作物和風沙侵蝕威脅“北大倉”
一聲拖拉機的轟鳴,打破了黑龍江嫩江縣良種場裏清晨的寧靜,青年們趕往土坡的另一邊,耕種那一望無際的大豆地。
6月的黑龍江,田地間依然是綠意盎然,少了幾分中部地區的繁花似錦,多了幾分“遲到”的悠然。
去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産連續第8年奪得大豐收,糧食總産量首次超過連續10年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的河南省,一躍成為全國第一産糧大省。
黑龍江,這個曾經的“北大荒”,在成就了“北大倉”的輝煌之後,獲得了它前所未有的榮光。
但是,在耀眼的榮光“背後”,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它的“真實”。連年增高的化肥使用量、“高産”的農作物結構調整、風沙侵蝕的威脅,都讓黑龍江引以為榮的“黑土地”,正如時間一樣,悄無聲息地在指縫中慢慢溜走。
黑土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下降70%、黑土層厚度減少了近一半,專家指出,這些數字昭示著,我們如果還沒有認識到黑土流失的嚴重性,不久的將來,或許將會失去這片“美麗的黑色”。
現狀:
糧食産量的一半靠化肥
不用化肥,土地最高減産60%
6月14日一大早,龍江縣黑崗鄉黑崗村72歲的喻殿富就來到自家的玉米地裏幹活兒。 對於已經與黑土地“合作”了一輩子的喻殿富來説,如今的“高産”時光是最美好的,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點”。他介紹説,過去地裏施的都是農家肥,草木灰造的,現在已經基本上沒人造了。“不抵現在的化肥,化肥力量大啊。”所以,現在都用化肥,至少要用個兩三茬肥。“施底肥、追肥、上尿素,這些都能讓産量高。”
“我們現在糧食産量的一半,是靠化肥支撐的。”黑龍江土肥管理站站長胡瑞軒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作為黑龍江省土壤肥料協會會長、黑龍江省土壤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胡瑞軒告訴記者,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黑龍江化肥的用量增加了將近十倍。 “玉米過去一畝地也就2000多株,現在平平常常的就3500株,多的四五千株。”植保、病蟲害減少、密植等多個因素,也“助力”了現在糧食的高産。
一直致力於保持黑土土壤品質的胡瑞軒,曾經做了個實驗,專門有幾塊兒地不施化肥。結果,那一年這幾塊兒地的糧食産量平均減産40%左右,最高減産量能達到60%。不施化肥馬上減産,説明土地本身的供營養能力下降,得靠外來養分來供給。
他們得出的結論就是,如果把種子、化肥、密植等變數的因素都排除以後,黑土地的自然産量,還沒有過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
“大豆之鄉”變成了“苞米之鄉”
近年來,儘管嫩江被稱為“大豆之鄉”,但是真正願意種大豆的農戶,可以説已經比較少了,因為大豆“産量低”、“價錢也不高”,比起高産的苞米,農戶一年的收入最多能相差不止一倍。
“種大豆會對土壤的氮元素有一定補充,但是玉米、小麥等高産作物就不會。” 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科技科科長許靖華告訴記者,以往的輪作方式,基本上種三年黃豆、種兩年或一年的玉米,但是現在由於玉米高産、價高,許多時候三四年都不會輪作一次。
這種情況下,也客觀上令黑土土壤種的養分流失加劇,使得黑土地更加“孱弱”。此時的黑龍江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如果輪作種大豆,將意味著“減産”,而如果一直種玉米,也將會面對“化肥依賴症”的高風險。
黑龍江大豆面積只剩3000多萬畝
胡瑞軒介紹説,過去黑龍江的地産作物,大豆的面積,最高的時候佔到6000多萬畝,每畝地的産量也就在400斤左右,但現在玉米6000多萬畝,平平常常就能夠達到每畝1000斤以上。水稻達到5300多萬畝,和玉米的産量也差不多。“大豆現在只有3000多萬畝了。”
縣裏的糧食如何增産,嫩江縣農業局副局長李鐵輝介紹説,近年來,縣裏在增加玉米、小麥的種植,壓縮大豆的種植。去年玉米還是40多萬畝,今年就增加到了80多萬畝,嫩江縣有650萬畝的農田,目標是2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