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呼籲 喚醒鄱陽湖水下“遺城”
隨著(江西)鄱陽湖水下考古工作的推進,鄱陽湖水下“遺城”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3月8日,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西師範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向大會提交建議,希望有關部門組建鄱陽湖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喚醒”埋沒于鄱陽湖底的珍貴文化遺産,讓鄱陽湖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産得到保護並服務於我們的時代。
鄱陽湖擁有豐富的水下歷史文化遺存
鄱陽湖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濕地,還在於它悠久曲隱的歷史履歷和豐富的水下歷史文化遺存。
贛鄱水系曾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贛江更是南部中國不可多得的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通過長江和運河挽起北方政治中心,南接廣東溝通海上絲綢之路。歷代的漕運、貨運、移民以及王朝經略南方的軍事行動,都與贛鄱水系密切相關。
總括來説,鄱陽湖及其水系的水下文化遺存主要有以下幾類:由於地質變遷和鄱陽湖南湖形成過程中而沒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遺址、江湖險處尤其是號稱“中國百慕大”和“魔鬼三角區”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沉沒的歷代船隻及裝載物、歷代戰爭遺存和鄱陽湖枯水期現身出來的四通八達的湖中疊石古道和古橋遺存。
老爺廟水域有從唐宋以來歷代的沉船及裝載物
地質變遷和鄱陽湖南湖形成過程中而沒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遺址包括:先秦時期的新建縣南磯山遺址和昌邑北垱遺址,兩晉南北朝時期沉沒于鄱陽湖南湖之中的漢代鄡陽城遺址和海昏城遺址,以及鄡陽、海昏先民居住過的眾多村落和逝者的墓地。
此外,鄱陽湖老爺廟水域沉沒的歷代船隻及裝載物中,有唐宋及以後各朝南來北往通江達海的各類貨物、兵器和産自景德鎮、吉州窯、洪州窯、贛州七里鎮等窯場的瓷器;有抗日戰爭時期沉沒的侵華日軍軍艦;還有解放前後在長江和鄱陽湖沉沒的運輸船。
石古道和古橋遺存仍然具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
歷代戰爭遺存有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大戰時留下的許多戰場遺址,如永修縣的望夫亭、湖口縣的石鍾山石刻、都昌縣的定江王廟等遺跡;還有太平天國時期石達開與曾國藩爭奪湖口戰事留下的堡壘、要塞和戰場遺址。
鄱陽湖枯水期現身出來的四通八達的湖中疊石古道和古橋遺存中,最典型的是位於都昌縣多寶鄉西山蔣公嶺腳下的鄱陽湖水底千眼橋,這座長達3公里的古石橋,是鄱陽湖歷史上的“第一座跨湖大橋”,仍然具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
此外,水下文物專項普查工作組在調查中還發現了一些沉沒于水下的水運碼頭遺址,以及文革時期河街世居商戶因“破四舊”被迫拋棄的金銀玉器和毀棄古物而形成的湖底窖藏。
建議設立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喚醒遺城”
鄱陽湖及其水系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産,是我國歷史寶庫中珍貴的文化寶藏,對研究漢唐以來長江中下游南岸的歷史以及鄱陽湖的形成史,對沿海沉船打撈器物尤其是古陶瓷的對比研究和窯口歸屬的認定等等,均具有重大的史學價值與科學價值。
為此,王東林建議,組建鄱陽湖水下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建設“鄱陽湖水下考古工作站”和“中國古外銷瓷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江西460多座歷代窯址考古調查成果與陶瓷標本,為沿海沉船打撈出水的古外銷陶瓷尋找窯口歸屬地提供對比研究平臺。
“在生態經濟區建設中日益煥發活力的古老的鄱陽湖,它埋沒于水中、封存于地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産,應該在沉睡中醒來,恢復它敘説歷史的功能,讓鄱陽湖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産得到保護並服務於我們的時代。”王東林説。(記者吳躍軍 秦海峰)